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材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辛苦各位看官支持,请知悉。
文丨周周
编辑丨浮光掠影
日本经济曾经有多猛?战后二十多年时间里,它从一个靠农业吃饭的穷国,一路冲到工业强国的位置。
现在却陷入低速增长三十年,增速常年徘徊在1%以下,这种巨大的反差,不光日本自己着急,全球都在盯着。

毕竟世界银行早有警示,全球经济可能面临“日本化”风险,而对我们来说,日本的经历尤其值得琢磨。
毕竟两国都受儒家文化影响,发展轨迹里有不少相似之处。
当年日本的经济奇迹,可不是凭空来的,农村酿酒师的儿子盛田昭夫,25岁创办的小公司,后来长成了索尼。

铁匠之子本田宗一郎,没受过多少正规教育,却把一家摩托车厂,做成了能和丰田、日产掰手腕的汽车巨头,这样的创业故事,在那个年代的日本并不少见。
1989年日本上市的非金融企业里,半数都是战后新成立的,这些企业能冒出来,离不开“创造性破坏”这个核心逻辑。
本来想简单理解成“新企业淘汰老企业”,但后来发现没这么简单,就像美国早年有一千三百多家汽车企业,各种动力类型都试过,最后活下来的就三家,但正是这些失败的尝试,才让汽车行业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日本当年也是如此,新企业冒出来的速度很快,老企业被市场淘汰的情况也常见,这种新旧更替,推着整个经济往前跑。
更关键的是,当时的日本给了创业者“失败的底气”,经济高速增长期,工作机会到处都是,就算创业失败,也能很快找到新工作,甚至重新创业。
如此看来,这种“敢闯敢试”的氛围,不是靠喊口号来的,而是社会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保障,让人们不用害怕一次失败就翻不了身。

这一点,怕是很多国家都该学习,日本经济的转折点,出现在两次石油危机之后,经济增速突然减半,政府慌了神,想着要保住社会稳定。
无奈之下,他们选择了“保护老企业”的思路,给濒临倒闭的企业发工资补贴,让它们留住多余的员工,本来以为这样能稳住就业,后来发现反而给经济埋了大坑。
老企业就算效率低下,也能靠着政府补贴活下去,这些企业占着劳动力、资金和土地,新企业想发展,根本拿不到资源。

很显然,这种做法完全违背了市场规律,慢慢地日本新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少,老企业也越来越“佛系”,不想着革新,只想着维持现状。
现在的日本,新企业诞生率和淘汰率,在富裕国家里都排倒数,企业之间的新旧更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特别有限。
这就好比一个生态系统,只有老物种不退出,新物种就没法成长,整个系统的活力自然就下降了,索尼后来在个人电脑、智能手机领域的失败,丰田对电动汽车转型的犹豫,都是这种僵化格局的体现。

日本的问题不在于不重视创新,他们在数字技术上花了不少钱,但收获却少得可怜。
全球电子产品销售额一直在涨,日本电子企业的业绩却在下滑,核心原因就是他们的企业架构跟不上数字时代的要求。
现在的创新,往往需要小企业的敏捷和大企业的资源结合,就像辉瑞的新冠疫苗,技术来自一家德国初创企业,这种开放式合作,正是日本企业欠缺的。

如此看来,日本经济要想走出困境,不是要学什么外国模式,而是要重拾当年的优势。
当年那种“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机制,才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对于我们来说,日本的经历更是一面镜子,人口老龄化、传统产业转型,这些问题我们也在面对。
如何在稳定和创新之间找到平衡,如何给中小企业更多发展空间,如何让失败者有重新再来的机会,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毫无疑问,日本经济的未来,掌握在那些愿意革新的企业手里。
既有初创企业的敢闯敢试,也有传统巨头的自我突破,只有让“瞪羚企业”和“大象企业”形成良性互动,日本经济才能真正复苏,而这个过程,不仅关乎日本自身,也能给全球经济转型提供宝贵的经验。
毕竟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没有谁能一帆风顺,从别人的经历里吸取教训,才能少走弯路。

不知道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喜欢文章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均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观众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更新时间:2025-11-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