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特朗普开始打响关税战以来,可以说全世界的贸易就是大家最担心的事情。
尤其是对于美国来说,这并算不上什么好事情,虽然特朗普总是高喊“让美国再次伟大”,可现在美国的制造业早就已经不像多年前。
就连大量日常的消费品都是进口的,而关税的大涨,必然也会带来国内产品价格的上浮。
对于百姓来说,这种事情绝对算不上好事。而如今这种情况终于出现在了大家眼前。
2025 年 9 月 17 日刚出的美国批发通胀数据,算是给市场吃了颗 “半颗定心丸”。
8 月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居然跌了 0.1%,年率也从 7 月修订后的 3.1% 掉到 2.6%。这数据一出来,不少投资者松了口气:总算没看到特朗普政府搞的高关税把物价搅得全面失控。
但咱得掰开揉碎了看,这 “降温” 不是没门道。
最关键的一个原因是贸易服务项目跌了 1.7%,这玩意儿可不是小打小闹,它直接反映零售商和批发商的毛利率变化。
说白了,就是企业没把关税带来的额外成本立刻转嫁给消费者,而是自己咬牙用利润扛了。
可问题是,利润这东西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次两次行,总这么挤,要么企业扛不住了把成本涨在商品上,让老百姓买单;要么就得裁员、砍投资,日子更不好过。
而且这贸易服务项目本身波动就大,这次一下跌 1.7%,可是一年多来跌得最狠的一次,背后的压力可想而知。
更要注意的是,要是把波动大的贸易服务、食品和能源都剔除掉,看核心通胀,那情况就没那么乐观了。
8 月核心价格环比涨了 0.3%,同比还升到 2.8%,这说明潜在的通胀压力根本没消失。
尤其是耐用消费品,已经连着三个月每个月都涨 0.3%,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十有八九和关税脱不了关系。
原材料、进口成本上去了,企业再能扛,也不可能一直把这部分压力全吞了。
不过现在市场情绪倒是偏乐观,主要是觉得批发层面的通胀没失控,这就让大家更期待美联储这个月能降息。
FwdBonds 的首席经济学家鲁普基说得挺实在:目前关税没在整体上把价格压力推得太离谱,但生产资料价格在往上走,这提醒着美国还没完全躲过通胀风险。
可投资者现在更愿意盯着好的一面,不太想琢磨潜在的麻烦。
反映在股市上就是 “几家欢喜几家愁”:道琼斯指数小跌 65 点,跌幅 0.14%;标普 500 和纳斯达克倒是都涨了 0.4%。与此同时,美国国债收益率也往下走了,大家还是有点 “求稳” 的心态。
但咱不能只看批发端,消费者那边的情况更关键。
最近美国消费者买东西,明显感觉价格涨得比以前快了,越来越多企业扛不住关税压力,开始把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商品整体价格都在往上走。
要知道,PPI 可是未来消费价格的 “风向标”,它的变化早晚会影响到老百姓的钱包。
经济学家汤姆斯倒是提了几个能让人稍微放心点的因素:虽然关税推着商品价格涨,但大宗商品价格还算稳,运费也回落到疫情后的低点,而且从 6 月开始美元一直挺坚挺。
这些因素说不定能在未来几个月帮着缓解点通胀压力。可最终这通胀趋势能不能稳住,还得看消费者层面的实际情况。
接下来大家都盯着劳工统计局要公布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这数据才是更直观的答案。
现在市场普遍预计,8 月 CPI 环比会涨 0.3%,比 7 月的 0.2% 还高;年率可能会升到 2.9%,创下今年 1 月以来的新高。
这就意味着,美国的通胀压力根本没消散,接下来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怎么走,还是个大大的问号,是接着降息稳经济,还是为了压通胀暂停甚至加息?现在谁也说不准。
总的来看,8 月批发通胀降温更像是 “暂时的喘息”,不是通胀压力的彻底消失。
关税的影响还在慢慢发酵,企业的利润空间、消费者的购买力、美联储的政策选择,都被这股压力牵着走。
接下来几个月的 CPI 数据,恐怕会成为判断美国经济走向的关键信号。
如今美国变成这样究竟怪谁?一方面是特朗普高喊的口号,可是带来的结果却差强人意。
而最终受苦的,却始终是美国的底层百姓。
单单是日常的消费品就已经涨价,那么其他产品的价格是不是也会随之升高?
更新时间:2025-09-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