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进口的稀土,转手就被印度倒卖给欧美?中方刚收紧“稀土禁令”,美国和欧盟就急得跳脚,到处找能替代中国的供应源。
没想到印度这时候跳出来,从中国进了120吨稀土,转身就干起了倒买倒卖的生意。
现在印度掩耳盗铃,违规向欧美“投喂”稀土赚差价,以为能神不知鬼不觉,但中方果断出手施以“反制”。
这一次,印度的如意算盘还能打响吗?靠坑蒙拐骗讨好欧美,印度最后真能捞到好处吗?
«——【·从假文件到军工“洗白”的骚操作·】——»
今年6月,中国海关的稀土元素指纹追踪技术,揪出了印度韦丹塔资源公司的“狸猫换太子”的稀土倒卖戏码。
这家印度企业向中国提交的30多份《最终用途承诺书》中,信誓旦旦宣称进口稀土仅用于“民用电动汽车”,实际却将其中一部分直接送往北方邦军工厂,用于无人机发动机生产。
更讽刺的是,剩余稀土经东南亚港口“洗白”,篡改原产地标签后以三倍价格转售欧美,单此一笔交易净赚数千万美元。
印度企业甚至得意洋洋地向股东炫耀“开拓了北美军工市场”,却没想到中国的动态阀门系统早已实现全流程实时追踪,从装船到终端使用数据同步上传,违规行为秒级预警。
印度企业的操作堪称“教科书级投机”:中国卖给印度的稀土约5万美元/吨,转卖给美国就涨到8万美元/吨,每吨净赚3万美元。
这种“中间商赚差价”的套路,本质上是利用中国稀土的技术优势填补自身短板。
毕竟印度稀土提炼纯度仅82%,连军工级标准都达不到,只能通过倒卖中国高纯度稀土牟利。
更讽刺的是,印度本土稀土矿因基础设施落后,开采成本是中国进口价的三倍。
即便印度政府推出500亿卢比自救计划,东北部矿区却因交通闭塞、电力不稳,实际产能不及预期的15%。
这种“越禁越依赖”的恶性循环,让印度在稀土供应链上彻底沦为“二道贩子”。
然而,这种投机取巧的行为终究难逃制裁,印度政治投机的代价也随之而来。
«——【·投机的代价·】——»
面对印度的投机行为,中国祭出“技术+制度”组合拳。
2024年10月实施的《稀土管理条例》明确要求建立稀土产品追溯信息系统,从装船到终端使用数据同步上传,违规行为秒级预警。
今年6月上线的稀土磁铁出口追踪系统更绝,要求进口商必须提交最终用户信息,连稀土技术人员都要备案,彻底堵死“技术盗窃”路径。
产业链精准狙击同样致命:对印度军工领域实施“断供令”,直接导致“无畏”导弹和“苍鹭”无人机生产线停工。
冻结SonaComstar等企业200吨磁铁订单,让印度汽车零部件厂商陷入“半成品生锈、客户索赔”的困境。
更狠的是,中国动态阀门系统能实时追踪稀土流向,即便印度想通过东南亚港口“洗白”,也难逃中方监控。
印度的小聪明很快反噬自身,日本取消提纯车间合作,美国雷神公司终止后续订单,印度“全球稀土枢纽”沦为笑柄。
金砖峰会上,莫迪“贼喊捉贼”指责中国“稀土武器化”,却遭南非、巴西等国冷眼——毕竟全球85%的稀土加工产能仍在中国,印度连1%都不到。
国内产业更是崩盘。铃木、塔塔等车企稀土库存不足72小时,电动车产量被迫削减40%。
政府仓促推出的500亿卢比自救计划,因东北部矿区基础设施落后,实际产能不及预期的15%。
印度媒体直言:如果稀土永磁体短缺问题无法解决,8月起多家汽车制造商可能停工待产。
尽管印度坐拥690万吨稀土储量,但落后的提炼技术使其空守宝山而不得用。
印度企业进口中国磁铁需经多重审批:向印度政府提交“非军用”证明,经中国大使馆审核,最后等中国商务部批文,这种制度性低效在危机时刻致命。
«——【·中国话语权的“硬核”·】——»
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优势,本质上是技术壁垒与规则主导权的双重叠加。
全球92%的稀土精炼产能和99.9999%的中重稀土分离纯度,让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稀土帝国”。
美国智库CSIS报告曾直言,即便投入100亿美元重建供应链,也需要十年时间,而新能源汽车和半导体产业根本等不起这种“奢侈品”。
更讽刺的是,美国加州帕斯矿80%的产量仍需运往中国加工,日本60%的稀土依赖中国进口,所谓“去风险”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幻觉。
印度试图联合日澳对抗中国,却陷入“骑墙派”的尴尬境地。
其商务部长一边承认与中国谈判,一边泼脏水称中国“不值得信赖”,这种政治投机的本质暴露无遗。
实际上,稀土供应链的技术壁垒远超政治博弈——中国通过《稀土管理条例》将管控从“事后处罚”升级为“事前预防”,动态阀门系统和产品追溯制度彻底终结灰色产业链。
这种“资源-技术-市场”三位一体的布局,让中国从“稀土大国”转型为“规则制定者”。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优势并非铁板一块,2015年取消稀土出口配额后,WTO案件败诉让出口管控受限,但中国通过全产业链布局弥补了这一短板。
目前,中国稀土精炼产能占全球88%以上,专利占比达86%,技术代差达10年。
美国虽有MountainPass矿,但92%的中重稀土仍需从中国进口,本土复产成本是中国的两倍,且缺乏精炼能力。
印度虽宣称发现稀土矿,但缺乏提炼技术,最终只能将矿石运往中国加工。
«——【·结语·】——»
当莫迪政府在金砖峰会大谈“供应链安全”时,国内车企却因稀土短缺被迫减产,这种“政治口号与产业现实”的割裂,注定其难以获得国际信任。
稀土博弈的本质,是技术标准与产业生态的竞争。中国通过“资源-技术-市场”三位一体的布局,不仅巩固了话语权,更开辟了从“稀土大国”到“规则制定者”的转型路径。
在关键矿产争夺战中,任何试图绕过中国的努力,都将如同印度的“稀土骗局”——看似精明的算计,最终不过是一场自取其辱的豪赌。
正如美国CSIS报告所言:在稀土领域,中国手里有张王牌,美国无力反击。
而印度,不过是这场博弈中最尴尬的配角。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为提高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文中部分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
«——【·参考信源·】——»
更新时间:2025-07-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