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去闺蜜家玩,我们聊天的时候,她家儿子昊昊忽然跑到闺蜜跟前,非要妈妈抱抱,闺蜜边推孩子边跟我抱怨:“我家儿子真是太黏人了,都这么大了,还动不动的要抱抱,真像个小姑娘。”
看着被闺蜜推到一边失落的昊昊,我忍不住小声道:“孩子主动要求抱抱,其实是件好事,和性别没啥关系。”
闺蜜愣了一下,半开玩笑的回怼我说:“黏人怎能是好事?你家女儿黏就黏了,我家儿子未来要养家糊口的娶媳妇的,现在这么黏人,难不成长大还赖在我怀里?”
孩子需要妈妈抱,妈妈陪,就是黏人?就意味着未来没担当、难成器吗?
当然不是!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共有5个层次的需求,从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而且需求层次越低,力量越大,潜力越大。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应减弱,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或部分满足低级需要。
0-12岁的孩子,正是亲子依恋的关键期,他们通过与妈妈抱抱、依偎等方式来建立基本的安全感、归属感,一旦这种需求被长期拒绝,就会转化为“习得性忽视”,导致成年后较易出现社交回避或者过度讨好他人。
比如,英国塔维斯托克诊所就曾追踪调查发现:68%在童年被母亲长期忽视的孩子,长大后会发展出“假性自体”,即把自己的真实需求压到最低,把“让别人满意”当成生存策略,甚至失去自我,变成“讨好型人格”。
就像日本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从小父母被父母忽视的松子,一生都在“让别人满意”,直到53岁孤独死在公园,遗书的最后一行竟然还是“对不起,给您添麻烦了!”
所以,当孩子给你提出“抱抱我,陪陪我”等类似需求时,千万不要将其拒之门外,不然给孩子带来的危害,远超你的想象。
除了不要拒绝孩子要陪伴的需求,孩子若提出下面这2种需求,也要谨慎拒绝。
“妈妈,我害怕!”
这有什么好怕的,不就是上课迟到了一分钟吗?
“妈妈,我疼!”
“男子汉,大丈夫,疼也不能哭!”
“妈妈,好累呀,好烦呀!”
“你做啥了,就累?小孩子有啥好烦的!”
……
仔细回忆下,作为父母,当孩子发出类似以上情绪表达、请求安慰的需求时,你是如何回答的?
如果也像上面一样,总是持续否定孩子的负面情绪,那就要注意了!
脑科学研究发现:当孩子的负面情绪总被否定时,其大脑杏仁核就会处于一种持续被激活的状态,进而形成表达“情绪=危险”的条件反射,进而导致成年后要么习惯性压抑情绪、不敢表露真实自我,要么在情绪爆发时难以自控,陷入极端化反应。
就像电影《狗十三》里的李玩,13岁时因为宠物狗“爱因斯坦”走失伤心痛哭时,父亲不仅不安慰她,甚至还吼她“再哭就打死你”。负面情绪长期得不到排解的李玩,最终只能把情绪彻底隐藏,为成年后的抑郁埋下了种子。
以前老妈在我家帮忙照顾女儿时,老妈在家包水饺,女儿非要参与进来:“姥姥,我也想试试!”
老妈想都没想就拒绝了女儿的请求,因为她觉得孩子年龄小,除了捣乱啥忙都帮不上,最后自己还得收拾弄得到处都是的面粉。
听到姥姥的拒绝,女儿自然十分失落,可怜巴巴的看向我。
看到她,我忽然想起了自己小时候,老妈也是总说我这不行,那不行,甚至还带着些不耐烦的语气让我“一边玩去,别在这儿添乱”,那种被轻视的失落感,至今还记忆深刻。
著名儿童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说:6-14 岁是“能力自信”窗口期,此时,孩子的请求若能被鼓励与接纳,他们便会在成功的体验中,逐渐建立起信心,也会在失败的体验中,建立起对自己能力的清晰认知,反之,孩子则容易变得习惯性退缩,甚至失去尝试的自信。
就像从小总被妈妈打击拒绝的我,现在都快四十岁了,还总是遇到新任务心里就打鼓,第一反应就是自己肯定会搞砸,甚至会本能的把机会推给别人。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当孩子提出尝试的请求,尤其是尝试探险的请求时,一定不要自以为危险就拒绝孩子,阻止孩子,因为你以为的保护,本质上确是打击他的勇气和自信。
孩子被拒绝的多了,不仅会怀疑自己不行,甚至还会失去对这个世界的好奇,等他长大了,你再鼓励他、激励他,也于事无补,因为勇气的养成期就那么一段关键期,已经被你扼杀。
你家孩子多大了?是否向你提出过以上请求?对于这些请求,你是怎么处理的?
欢迎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供其他家长参考学习!
文章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新时间:2025-10-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