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里最近有波券商定增的热潮挺显眼。中泰证券刚拿到60亿定增的证监会批复,南京证券50亿定增也在上个月过会。
这两家从2023年就开始推进这事,前前后后等了两年多才落地。
算上上半年天风证券落地的40亿定增,还有年中东吴证券抛出的60亿预案,不少人都在猜,券商再融资是不是彻底回暖了?
其实这事没那么简单。表面看是定增项目陆续“破冰”,往深了挖全是监管逻辑的新变化。今天就拆解这波定增潮里的门道,看懂了才知道接下来券商板块的机会在哪。
中泰证券这次60亿定增算是盼来了结果。作为2020年6月上市的券商,这还是它第一次搞股权融资。
2023年年中就拿出了预案,中间还两度延长有效期才撑到现在。
最初的计划里,25亿都要用来还债务,占了募资总额的四成多,剩下的投给信息技术、合规风控这些业务。
后来方案调了,偿债金额砍到15亿,匀出10亿加了两个新项目,5亿买国债、地方债这类低风险证券,另外5亿砸向财富管理。
今年5月底上交所受理后,流程走得倒挺快,7月回复问询,10月就拿到批复。
中泰证券在回复监管时特意提了组数据,2022年以来上市券商再融资平均规模88.8亿,占净资产比例22.54%。
自家60亿的规模,占净资产比例才13.99%,明显低于行业平均,以此证明融资的合理性。
业绩上也有支撑,今年上半年营收52.57亿,同比涨了3.11%,净利润7.11亿,同比增幅更是达到77.26%。
南京证券的50亿定增同样熬了两年多。2023年4月第一次出预案时,25亿都要投去证券投资业务,占了一半额度。
才过俩月就改了方案,投行业务的资金从25亿骤降到5亿,偿还债务和补流变成重点,准备投不超过13亿。
去年7月预案快到期,公司开股东大会延长了12个月有效期。
今年5月方案被受理,6月底又延了一次期。上交所还追问过,前次募资没花完为啥还要融?南京证券回应说,截至2022年6月底前次定增资金已经全用完了,全补了资本金和营运资金。
这家2018年IPO募资9.37亿,2020年又定增拿了43.75亿,这次再融资,主要是觉得自己净资本排行业中游,不补钱就要被甩在后面了。
天风证券的40亿定增上半年刚落地,同样走了两年多流程。
这笔钱有点特殊,是控股股东宏泰集团全额包了。宏泰集团是湖北最大的金控集团,实际控制人是湖北省财政厅,2022年10月刚入主天风证券,年底就拿到控股股东的核准。
成为“国企背景”半年后,天风证券就抛出了定增预案。
当时公司就说,自己作为中型券商,必须补资本才能在行业里站稳,毕竟业务发展处处需要钱撑着。
从募资投向看,20亿用来还债补流,15亿投财富管理,剩下5亿给投资业务,每笔钱都有明确去向。
东吴证券是今年年中才加入定增队伍的,60亿预案一出来就引发关注。
7月下旬的董事会临时会议上通过了议案,定增对象里包括控股股东苏州国际发展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总共不超过35个特定对象,计划发行14.91亿股。
这家券商向来爱通过股权融资补资本。2011年12月上市以来,2014年、2016年两次定增,2020年、2021年两次配股,加起来已经募了近230亿。
这次60亿主要用来给子公司增资、还债和补流,公司在业绩说明会上也说了,目前推进顺利,不会直接影响下半年业绩。
看了这么多定增案例,不少人觉得券商再融资要全面放开了。但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的观点很明确,这是“精准开闸”,不是全面松绑。
现在的监管逻辑,早从以前的“控规模”变成了“看质量”。第一个信号是募资投向卡得极严。
证监会之前发布的《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监管规则(征求意见稿)》里明确,募集资金必须专款专用,超募资金不能用来补流还债。
从几家券商的调整来看,都在往“聚焦主业”上靠。
中泰证券加了财富管理,南京证券压缩了证券投资业务,天风证券重点投财富管理和还债,没有一家敢把钱乱砸去搞自营扩张。
田利辉也说,现在监管会穿透式查资金用途,盲目扩表根本行不通。第二个信号是融资主体有明显分层。
今年以来落地的4家券商再融资里,除了天风证券,国泰海通、国联民生、国信证券都是为了并购。
而且整个今年,没有一家券商发配股或可转债预案,跟以前“能融就融”的风格完全不同。
监管现在是给优质券商开绿灯,对中小券商则强化风控约束。田利辉判断,以后优质券商能靠定增补资本,中小券商更多得靠债券融资,分层体系已经很明显了。
第三个信号是股东背书成了关键。中泰证券的控股股东枣矿集团拟同比例认购,还承诺锁仓5年;天风证券更是控股股东全额包销。
这种股东真金白银的投入,传递的是对公司长期价值的信心,也是监管愿意放行的重要原因。毕竟有股东兜底,资金乱用的风险就小了很多。
券商定增“破冰”确实是行业里的积极信号,但跟投资者的直接收益不能画等号。大家看这类消息时,别光盯着“获批”两个字,得拆开看细节。
先看募资用途,那些把钱砸向信息技术、财富管理、合规风控的,大多是在夯实基本功,长期更有潜力。
要是还在靠融资还债,或者投向不明确的,就得多留个心眼。再看公司基本面,像中泰证券那样业绩能同步增长的,融资后业务扩张的底气更足。
最后得看行业位置,净资本排名靠后的券商,就算融到钱,也未必能拼过头部玩家。
说到底,现在的券商再融资不是“开闸放水”,而是“精准滴灌”。监管卡得严,券商也不敢乱花钱,这对行业长期发展是好事。
但对普通投资者来说,选对真正有需求、有业绩、有靠山的券商,才能在这波定增潮里找到机会。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