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萧瑟悲秋生抑郁
观赏红叶颂秋舒情志
文/景明时
金秋十月,用最喜庆的情怀,最绚丽的色彩,拥抱我们。度过全民欢庆和团圆的双节,我们迎来了寒露。当北斗星柄指向辛位,太阳行至黄经195度,天地气象在节气里无声地转换,世间万物从生长怒放转向成熟内敛,而养生之道,亦当深入精神情志,来一番秋天的浪漫。
自从《诗经》勾勒露浓霜重、秋水伊人的秋景后,经《楚辞》咏叹“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再由宋玉一句“悲哉秋之为气也”,从此以后就形成了诗人的悲秋主题,这也暗合了中医秋气通于肺,肺在五志主悲、在五化(生长化收藏)主收的理论。后世的诗人们将悲秋这一主题演绎得九曲回肠、淋漓尽致。举例如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yè)》: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词中上片月色梦断伤别,下片古道音绝伤逝,全词西风秋月,伤今怀古,给人无尽苍凉之感。这就是诗人的悲秋。
到了现代,许多人每到秋季就表现出心绪低落、情绪烦闷、意志消沉的状态。聚会不想去,社交想逃避,晚睡懒床,心情低落…这就是“悲秋综合征”,即季节性情感障碍,是按季节出现的生物和情绪混合性障碍,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等特征。当然这是病态的悲秋,和诗人文学创作的悲秋心理不可等同。
从民俗与心理角度看,诗人的“悲秋”是人们对自然变迁的正常反应,所谓触景生情。秋季草木凋零,阳气内收,人体气血亦随之收敛,影响到情志活动,易产生凄凉、孤独、垂暮之感。这并非矫情,而是身心与天地节律的共鸣。允许这种情感存在,便是对个人与自然在文学与哲学层面上最好的理解和关怀。
然而事情并不尽然,有另一派诗家则独具慧眼,发现秋天的美好,他们咏叹秋韵丰硕,“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展现秋景壮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渤),这被称之为“颂秋”。唐代诗人刘禹锡就高调赞颂秋天,偏说秋天比春天更好。当一鹤穿云,便诗情激越,《秋词二首·其一》云: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杜牧脍炙人口的《山行》,则为大家熟知: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深秋的枫林红叶,“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红的饱满而浓烈,远比春天鲜嫩艳丽的花朵更加绚丽、更加深沉迷人。“枫叶如丹照嫩寒”,秋风吹过,层层林海奔流翻涌,片片红色摇曳生姿,可令游人血脉喷张、心旷神怡,这种激情与张力,就是生命力的表现。
“颂秋”并非否定秋天的肃杀,而是另一种生命智慧的体现,是一种从“伤逝”到欣赏成熟与绚烂的境界提升。“霜叶红于二月花”,赞美的正是生命在转化成熟之后,所绽放出的那种饱经风霜、深沉热烈而厚重的美感。
所以我们赞美秋天,我们何不赏枫叶!其实自古以来,国人就有寒露赏枫叶的习俗。今人更是每逢深秋便趋之若骛,去枫叶红了的地方打卡,见天地之色,怡旅人之心。
枫树因为秋天叶红而驰名中外,成为很受欢迎的观叶树种。当代有北京香山、南京栖霞山、苏州天平山、湖南岳麓山等“全国四大枫叶名胜”。寒露时节,很多地方有赏枫叶的习俗。从科学与医学角度看,红色会显著影响人的心理活动与情绪,且这种影响有明确的生理机制支撑,对情绪调节等领域具有实际意义。
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人们喜欢枫叶的道理。人们对红叶情有独钟,除却其视觉上的冲击力,更有深层的心理与生理基础。科学研究表明,红色光波最长,穿透力强,能率先引起大脑警觉,刺激交感神经系统,促使心率加快、肾上腺素分泌,从而自然引发兴奋、热情、紧张、活力的积极情绪。这一过程并非主观感受,而是有着明确的生理机制支撑。因此,浸身于漫山红遍的枫林,实则是一次自然的心理治疗或称为“自然疗愈”,能有效驱散秋日的消极低沉情绪。在医学领域红色主要用于辅助心理干预,在心理咨询中,可利用红色的“激活特性”帮助情绪低落、抑郁的患者唤起活力,如适度使用红色装饰的咨询环境等。
尤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因红色在民俗中关联“喜庆、吉祥”,会让人自然产生愉悦、期待的心情,故能增强幸福感。中华民族的红色民俗文化浓郁多彩,例如红色在春节与婚礼中的运用,充分体现了其“驱邪避灾”与“祈福纳吉”的核心民俗内涵,而且根据场景有不同的细节和形式表达,从除夕到元宵,红色元素贯穿始终。
从表层看,枫叶的红色确实具有强烈的视觉优势。如今在社交媒体时代,红叶景观通过摄影、分享行为被赋予“打卡”意义,满足人们的社交展示需求。实际上游客对红叶的喜爱,是颜色符号同时被文化传统、心理需求共同影响,才使枫叶更具观赏魅力。
至于秋季抑郁症,或称季节性情绪障碍(SAD),其发病机制是秋季渐进式的光照缩短、气温下降及环境萧瑟变化,通过逐步干扰人体生理节律与心理感知,引发情绪低落,是人与自然节律深度联结的体现。其养生调理需顺应“天人相应”之理,融合饮食、运动、情志、作息,方可达到身心健康。
1、饮食调理 、舒郁养志:要增加快乐营养,多摄入富含色氨酸的食物。色氨酸是合成血清素的核心原料。血清素是调节情绪的关键神经递质,常被称为“快乐激素”即五羟色胺(5一HT)。色氨酸食物如芝麻、豆腐、鸡蛋、南瓜子、核桃;Omega-3脂肪酸(间接支持血清素传递)如深海鱼有三文鱼、金枪鱼等;维生素B族是色氨酸转化血清素的“辅酶”,如粗粮(燕麦、糙米)、绿叶菜(菠菜、西兰花);镁可稳定神经,辅助情绪调节,如香蕉、坚果(杏仁、腰果)等。
2、运动养生 、通络怡情:比较温和的有氧运动,可首选慢跑、快走、瑜伽、太极、八段锦等,多注重呼吸与动作结合,如简单的扩胸拉抻运动就能开宣肺气,缓解郁结。现代研究表明,运动时体内会同时释放多种与愉悦感相关的物质,产生“运动快乐”,如多巴胺(传递愉悦和奖赏信号),内啡肽(快乐激素),血清素也是“快乐激素”,可调节情绪、稳定心情,改善低落状态。运动强度以心跳110-—140次/分钟为宜,微汗即可。
3、情绪管理,再建兴趣爱好,创造愉悦体验,融入社会,融入自然。
要发展低成本兴趣爱好,如重温老剧、逛超市、游园、观鱼赏花、散步、看电影,避免独处过久,减少孤独感。
要接触自然,多参与秋游、登高、采摘等有季节仪式感的轻度社交。有条件的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可以参加社区组织的琴棋书画诗酒茶花等活动,这里也推荐登山望远,观赏红叶,以激荡心神,开阔心胸,改善情绪。
做好情绪管理,每天留10分钟“情绪梳理时间”,可通过写日记、和家人、朋友倾诉,改变思维模式,释放负面情绪。
4、作息与环境 、顺其天时:《黄帝内经》要求“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是故寒露睡眠要早睡早起,作息尽量晚上10点入睡,早晨6-—7点起床。要多晒太阳(尤其晨光),因为日照时间缩短会导致人体内血清素水平下降、褪黑素分泌紊乱,从而影响情绪和睡眠。要打造温暖疗愈空间,使用暖光光源。睡前可用温水泡脚,助眠且补肾气。
5、中医药养生调理,如肝气郁结者可用加味逍遥丸,心脾两虚者可用人参归脾丸,也可食用一些有疏肝理气作用的食材如陈皮、玫瑰花茶,作为辅助调理手段。至于用光照治疗、抗抑郁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以及中医药治疗,必须到医院常规检查诊治。
总之,当二十四节气成为养生参照的重要依据,真正需要传承的,是中华民族将饮食、风物、天地、人生融为一体的生命智慧。最有意义的的养生,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是让灵魂与季节同频共振——寒露时节,不妨学那枝头红叶,当令时从容翩跹,从不荒芜生命的精彩,那是成熟与升华的生命境界。
(完)
作者简介:景明时,中医副主任医师。甘肃古浪县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学士学位,曾在北京安定医院、京棉集团医院等多家医院临床工作40年。论文和科普文章散见于《天津中医杂志》、《四川中医杂志》、《中国医院管理》、《脑电图学与神经精神病学杂志》等杂志及健康报、医药养生保健报及其他学术刊物。自2015年退休返聘于北京朝阳区八二中心中医科工作。偶有作品在媒体发表。
更新时间:2025-10-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