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麻了!油田和煤田下居然有铀!中国终于摘掉了“贫铀”的帽子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几十年了,中国的核电发展一直像是一辆高速列车,却被一颗小小的铀卡住了油门。要建核电站,铀是核心燃料,但这玩意儿中国偏偏少得可怜。

核电发展

2009年时,超过70%的铀得靠进口,光核电规划一提速,国内库存就心虚。靠进口的日子,说白了就是看人脸色吃饭,一场地缘政治风吹草动,就可能让整个核能计划打摆子。

可这一切,在最近几年,彻底变了天。不是找到几块小矿,而是直接从中国的油田、煤田下头,挖出了成吨成吨的铀。以前人家说中国是“贫铀国”,现在得换口气说一句:中国这回,真的赚麻了。


油气区变铀矿区,地下资源被重新定义

谁能想到,中国这么多年开油田、挖煤矿,脚下居然还踩着铀矿。这不是运气好,而是中国地质队换了找矿思路,把传统“在哪找铀”的地图彻底翻新了。

过去找铀,盯的是花岗岩、老山头。现在不一样了,地质专家盯上了油气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成了头号幸运儿。

2025年,泾川发现了一个特大型铀矿,关键它不是藏在传统矿带,而是埋在风成砂岩里。这相当于在沙堆里挖出了金砖,是全球首次。

这套“煤铀共探”“油铀共探”的打法,其实早有铺垫。早在2012年,内蒙古大营发现了一个5万吨级大矿,第一次证明铀真的能和油气共生。

当时很多人还在质疑是不是巧合,结果2025年塔里木盆地下1820米,又打出一段厚达8米、品位超标三倍的铀矿体。这已经不是偶然,是趋势。

地质数据也开始说话。中国的松辽、准噶尔、塔里木等含油气盆地,加起来约20万平方公里都具备铀矿潜力。按照目前的找矿密度估算,资源量可能超过280万吨。这数字什么概念?已经能把中国从“资源受限”拉到“全球前列”。


技术换代,找矿效率翻倍,成本砍半

资源能不能变成资产,还得看有没有好工具。这回中国找铀不是靠人踩脚量山,而是靠一整套“天空地深”一体化技术上阵。

从天上看,用航空伽马测量圈出异常区;从地上扫,用无人机遥感定位靶点;地底下打,用深孔钻探精确锁定矿体。塔里木的深部发现,就是靠这套系统精准摸到1820米地下的矿层。以前找个矿动辄十几年,现在几年就能交卷。

采出来才是硬道理。第三代CO₂+O₂地浸采铀技术成了关键武器。这套技术不挖山不炸地,靠化学反应“溶出来”铀,不光环保,成本也只要传统方法的三分之一。过去铀矿项目最大的问题是“不好挖”,现在问题变成了“咋分配”。

方向也跟着技术转了弯。以前集中搞南方硬岩型铀矿,地质结构复杂、勘探难度高。如今砂岩型铀矿成了主战场,新疆、内蒙古连续发现万吨级矿床,短短几年里,中国探明了六个万吨级资源基地。

更重要的是,中国不再只是“学技术”的角色。早期靠苏联、法国援助起步,现在很多“一带一路”国家反过来请中国出方案、带队伍。在核资源领域,中国已经从“追赶者”变成“领跑者”。


摘帽“贫铀”,核能版图被重新洗牌

铀矿一多,中国的底气就不一样了。2018年,全国铀资源量还是34.4万吨。短短七年里,通过集中勘查、新区突破,中国铀矿新增了十多个大型矿床,储量直接翻倍,自给率从70%以上降到60%以下。

别小看这10%的变化,它直接影响到核电站建设的节奏。根据2035年核电装机目标,中国要做到1.5亿千瓦的规模,没有铀矿兜底,根本不敢放开手脚。现在铀能自给,核电发展开始摆脱后顾之忧。

地缘影响也立刻生变。过去中国铀进口严重依赖哈萨克斯坦、纳米比亚、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这几个国家一旦政策收紧,供应链就会出问题。现在不同了,中国一边加强国内开采,一边通过海外并购布局资源,如早年控股纳米比亚罗辛铀矿,稳定了外部供给。

配合“国内开采+海外开发+国际贸易+战略储备”的四位一体格局,即便遇到像俄乌冲突这样的大型国际波动,中国的核燃料供应也能抗住。这种体系,才是能源安全的根本保障。

再放眼全球市场,中国技术输出带来的开采成本大幅下降,不只是自己省钱,更是冲击了全球铀价体系。澳大利亚、加拿大这些传统出口国,开始面临价格压力。铀矿这块市场,定价权正在悄悄松动。


从“卡脖子”到“握主牌”,铀矿只是开始

中国这波找矿,不只是补上短板,而是把资源战略整个升级了。技术体系成熟之后,铀矿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重点,是向更深地层进军。

“十四五”规划已经明确,未来要开发3000米以下的深地资源。这不仅是技术挑战,更是全球资源竞争的新高地。谁先挖得深、挖得稳,谁就在未来几十年占据上风。

中国还在推动建立自己的铀矿评估标准和核能技术体系。过去全球核能产业链几乎被欧美垄断,从设备标准到燃料供应都得看人脸色。现在中国有资源、有技术、有市场,话语权自然不一样。

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沿线,不少国家想发展核电,却苦于没人教、没资源、没技术。中国能提供勘探、开采、技术一条龙服务,不只是赚订单,更是在输出标准、建立影响力。

铀矿这事,说到底是能源自主的关键一环。从“贫铀”到“富铀”,不靠运气,全靠真本事。这一变局,不只是让中国摆脱了卡脖子困局,更是在全球核能版图上,画上了属于中国的浓墨重彩一笔。

几十年的“贫铀”标签,如今已成过去式。中国靠大胆试探、技术突破和战略重构,把铀矿从地下挖出来,也把主动权握到手里。

未来的能源棋盘上,中国不再只当观众,而是成了真正的下棋者。铀矿之光,不只是点亮了地下资源,更照亮了中国能源安全的长路。

信息来源:

《环球时报》

援引中核集团和中国核工业地质局信息,报道中国在鄂尔多斯盆地泾川地区发现特大型铀矿,标志中国“煤铀共探”“油铀共探”模式取得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6

标签:科技   贫铀   煤田   油田   中国   帽子   铀矿   资源   技术   核电   核能   纳米比亚   盆地   油气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