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双碳”工作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顺应技术进步趋势、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近日,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李小军教授联合国内外合作者在国际综合性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成果。该成果聚焦干旱、火灾等森林扰动背景下,北半球活体植被碳库的变化及其影响机制,体现了遥感科学与生态学的深度交叉融合,由西南交通大学、法国国家农业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等19家高校与院所联合完成。该研究还获得了欧洲航天局(ESA)的特别报道。
北半球(30°N以北)生态系统占全球森林面积的约41%,每年为陆地碳汇贡献14至20亿吨碳,在全球碳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近十年间,该区域频繁遭遇高温、干旱和火灾等极端气候与扰动事件,进而引发气候变化热点问题:北半球植被碳储量是否仍在增加?其背后的驱动机制又是什么?
针对该问题,李小军教授利用团队自主研发的低频L波段被动微波植被光学厚度指数(L-VOD),开展了2010-2022年间北半球地上与地下活体植被碳储量的动态估算。
L-VOD更新快、监测频率高、对浓密森林敏感性饱和点高,为大尺度植被碳变化监测提供了重要支撑。在其支持下,团队发现北半球活体植被碳储量自2016年起,每年平均损失约2亿吨碳,相当于全球逾1.6亿辆汽车的年排放量;其中,温带生态系统在此期间碳储量下降最为显著,而北方森林碳损失较小,但区域差异明显。
北半球植被碳储量时空动态变化
利用可解释的机器学习模型,研究团队进一步量化了气候、人为和土壤因素对北半球植被碳储量的重要性及其作用方式。结果显示,太阳辐射变化是温带与北方生态系统的关键气候驱动因子,温带更易受土壤干旱影响,北方则主要受火灾、虫害和大气干旱影响。该研究为“非活体碳库主导陆地碳汇”的发现提供了重要补充。
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西南交通大学,曾经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栋梁英才,如今则聚焦国家所需,在新能源领域开辟新的一方天地。学校打造了氢能及储能技术研究院,并邀请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陈维荣教授担任研究院院长,探路氢能零碳轨道交通研究。陈维荣教授团队经过多年深耕,成功研制出国内首辆氢燃料电池电动机车——“蓝天号”,并带着这份来自中国的氢能研发成果首次登上世界舞台。
我国首台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机车
此外,高仕斌教授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轨道交通“网-源-储-车”协同供能技术也在2025年4月顺利通过科技部绩效评价,为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实施作出了重要贡献,获中国网等媒体报道;同月,学校主编的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混凝土桥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与评价标准》召开会议,多方学者共同为推动双碳目标建言献策。
中国网报道西南交大项目通过科技部绩效评价
《混凝土桥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与评价标准》编制组会议
在交大教师积极运用科技力量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的同时,学校也大力加强学生教育工作,帮助西南交大学子深入理解节能减排技术的内在原理。为推进重点领域碳中和技术方向的本科教学建设与人才培养,西南交通大学携手武汉理工大学,联合全国多所高校共同开设了《碳中和技术》本科生通识课程。该课程创新性地采用了“多校联动、同城线下、异地线上”的教学模式,吸引了众多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乃至社会科研工作者参与学习。
《碳中和技术》第一期课程建设授课西南交大老师(部分) 图源:能源与人工环境
从科研前沿突破到核心技术攻关,再到创新人才培养,西南交通大学正以全方位的实际行动,为国家“双碳”战略目标贡献智慧与力量。
关注“西南交通大学招生办”头条号,获取更多关于国家首批“双一流”、211高校——西南交通大学最新精彩资讯!
素材来源:西南交通大学官网/官微、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学工部、西南交大桥梁、四川节能、成都科技、能源与人工环境
#西南交通大学##推我大学上热门##高校种草大赛##好平台好讲师##新能源##双碳##成都#
更新时间:2025-07-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