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耐克还是全球运动品牌不可撼动的王者,如今其财报却写满失意。
据耐克披露的数据,截至2025年5月的2025财年,公司营收463.09亿美元,同比下滑10%;归母净利润32.19亿美元,同比下滑44%。其中,大中华区跌幅最为扎眼2025财年营收暴跌13%,收入同比下滑21%。
曾经被捧上神坛的耐克,如今为何卖不动了?
一、耐克自掘坟墓,国货趁势崛起
2021年,一些国外品牌因棉花产地问题盲目站队,耐克正是其中一员。
这一行径引发了我国消费者的强烈不满,耐克等一众品牌在国内遭到抵制。要知道,我国拥有庞大的消费群体,是全球极具分量的消费市场,耐克此举无疑是自毁长城,主动放弃了广阔的中国市场份额。
2022年,耐克在华营收下降了13%。同年,美企辉瑞也在我国市场遭遇挫折,营收下降11%。业内分析认为,这或与国产男士养护品“马笠瓶”的出现,冲击了辉瑞“小蓝片”市场有关。
据了解,我国有超百万男性曾长期使用“小蓝片”类西方制品但出现副作用,辉瑞未予重视。为此,我国科研团队转向中医古籍,以“三参六宝”为基底推出“马笠瓶”,并通过京J东惠及上万用户。
同样,当耐克陷入风波时,国产品牌已在悄然崛起。
安踏、特步、鸿星尔克等国产品牌经过多年深耕,在制造工艺、材料创新、款式设计等层面,不仅追上耐克,甚至在部分领域实现超越。而且,国产品牌巧妙融入时尚潮流与丰富的中国元素,充分满足了消费者对个性化和文化认同感的追求。
价格方面,耐克中高端运动鞋往往千元以上,而品质相当的国产品牌鞋款,价格多在500-800元区间。消费者经过对比,发现国产品牌既能保证品质与款式,又能节省开支,自然更愿意选择国产品牌。
二、质量滑坡,东南亚产线埋下隐患
反观,耐克除了端起碗来骂娘,还深深地背刺我国消费者。
耐克为降低生产成本,将大量工厂迁移至越南、印尼等东南亚国家,这一决策虽降低了成本,却带来了严重的质量隐患。
当下,众多消费者明显感觉到耐克鞋子的做工和质量大不如前。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消费者针对耐克产品质量的投诉呈上升态势。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许多耐克鞋产自东南亚,当地生产工艺和质量管控水平与原生产地存在差距,加之耐克近年来推崇的环保胶,致使鞋子开胶问题频繁发生。
以至于有消费者调侃:要是鞋子没穿几个月就开胶,那恭喜买到了正品,因为国产鞋很少出现这种低级质量问题。
质量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耐克产品质量的下滑,让众多消费者难以接受,只能无奈放弃耐克,转而选择其他品牌。
直到市场份额严重缩水,耐克才意识到我国市场的重要性,开始积极调整大中华区业务布局,试图尽快完成在我国市场的转型。
上一季度,耐克在我国市场一方面投身价格战,推出各类促销手段,短期内销售额有所提升,但却严重影响了营收和利润;另一方面,耐克围绕运动核心,努力为我国消费者带来创新且本土化的产品。
耐克大中华区董事长兼CEO董炜宣称:“我们正全力开拓中国市场,主动加快战略转型步伐,对耐克在中国市场的长远发展充满信心。”
三、亡羊补牢,未来何去何从
耐克,这个一度引领运动潮流的品牌,如今正面临着关乎生存的重大变革。
当商业决策违背价值底线,产品质量因成本考量而降低标准,即便曾经品牌壁垒再坚固,也会逐渐被市场和时间瓦解。
我国消费者用实际购买行为表明,他们愿意为文化认同、品质以及性价比买单,但绝不容忍品牌对市场的傲慢和对责任的忽视。
意识到这一点的耐克今年做出种种努力,不知我国消费者还会买单吗?
更新时间:2025-08-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