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朋友问老南,债基、银行理财收益太低了,怎么办。
今天聊聊。
开篇照例八卦下。
上周二,老南写了《A股涨到这时,一个细节被忽略》,提醒大家要关注A股高波动率的现实,以及高波动率如何针对性的配置。
周日,写了《周一要开会了,不过别太抱希望》,提醒大家别对周一的会议,别指望出什么猛药。不少自媒体说要出大招纯属搞流量的套路。
结果这周一的会议,的确没有出什么大招,而且证监会主席罕见的提到了A股波动率的问题。我们文章的预判,真是遥遥领先。
在证监会官网搜一下,这么多年下来,提到“波动率”仅9次,其中2次是产品审批,1次是新股注册制的新股波动率,1是国债期货波动率,1次是衍生品会议,2次是股指期货上市降低A股波动率,真正涉及A股整体波动率,仅2次。
从专业角度看,证监会主席在这个重要场合,提出波动率下降,而且作为一个工作重点,可见在其任期中,对于波动率的重视程度之高,也算是抓住了A股长期问题的关键。
回到正题,最近不少朋友问老南,债基怎么办,银行理财怎么办,收益太低了。
我们的老粉丝应该有印象,去年底的《2025年如何理财》,今年1月写的《央妈重拳维稳,聊下债券和红利ETF》,我们早就在上一轮债牛的高点,提醒大家25年别对债券的收益抱太大希望。
逻辑也很简单,过去几年债券牛市的主要因素,因为国内利率快速下滑,带来的资本利得收益(债券价格上涨),已一次性透支了,后面持有债券,更多的收益来自于可怜的票息了。
如今10年期国债,到期年化也就1.7%、1.8%,即使国内降息,带来的资本利得也很有限。
所以从长期看,公募纯债债基、以债券为主要底层的银行理财,未来长期年化,应该是在2%左右,且不排除继续走低。
而今年债基,本就艰难的年份,又遇到了股市还不错,直接雪上加霜。
截至昨日,中长期纯债债基的均值也就0.4%,如果算年化,仅0.56%,远远跑输货币基金了。这在过去10年,都是比较惨淡的年份了。
但这里我要特别提两点。
一是千万别因为债券收益低,就不接受,尤其是小额投资者。
一方面,当下国内经济,进入了中长期的调整周期,这个阶段不会短。
在这个周期,你会看到很多资产都在跌,典型如房产,包括收入等。而且物价也呈负,完全没有通胀。
换句话说,在这个中长周期内,你不亏钱,就跑赢很多人了,如果还长期年化2%左右,等穿越过这个周期,会跑赢更多人。
切忌用多年前通胀周期的回报率,来要求当下,一定要认清这个现实,接受这个现实。尤其是没太多选择的小额客户。
另一方面,今年债券类资产的收益,明显低于了预期。
如我们之前所述,我们评估债基的长期年化应该在2%左右,而今年现实情况,是远低于此的。
但如同老南去年上半年建议大家标配A股的逻辑一样,当前债券是有点低估的。今年少给的,会在明年补给你的。当然,也别指望补太多,长期按照年化2%去评估就好。
如果你本来就是计划长期持有的,别这会看债券收益低,股市收益高,就把债券卖掉,去追3800点的A股,就是错上加错了。
本身债券就是稳健类配置重要的一部分,如果嫌低,且可以接受波动率稍微高一点,我们去年底在多篇文章中,提醒大家关注的多元化FOF,才是答案。
当然,大额客户就选择更多了,如我们已经建议关注了6年的,优质稳健型私募量化FOF,都会比纯债好非常多。
这里特别提一句,我并不建议这会去配置固收+,逻辑21年就写过《“固收+” 的优点和缺点》,依然有效,22、23年持有固收+是什么体验,看看当时的净值就知道了。
何况如今的债券收益更低,股市转熊后固收+的回撤,只会更大。
家庭理财,永远是配置在先,产品在后。千万别看什么产品好,就去追,大概率会追高。
如前阵子不少人看中性策略业绩好,上半年不少都6%了,就追进去,以为可以稳健收益了,结果下半年不但没怎么赚钱,最近一个月,不少产品直接回撤个2%-3%。
-END-
更新时间:2025-09-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