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端午佳节临近,粽子的销售迎来一年中最热闹的时节。前几天,在宿迁、淮安等地游玩时,已经看到商家们纷纷将粽子摆上柜台,或在街头摆卖,而且连新鲜的粽叶也成为快消品。看到各种口味的粽子,大家也普遍的感到在坚守传统口味的同时,还应该将创新挺在前面,形成多元化、多口味、多形式的市场销售模式,借此带来更多的受众群体,让大家享受更加美味的美食产品和多彩的文化生活。
传统与创新的结合是粽子的“新起点”。说到粽子,大家都会惯性地想到,由粽叶包裹糯米蒸煮而成的食品,是中国传统节庆食物之一。谈到传统,又会感悟到粽子的历史。据记载,历史上跟粽子沾边儿的文字记载,最早大概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将之解释为“芦叶裹米也”。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明、清时期附加料已出现豆沙、松子仁、枣子、胡桃,红豆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清代出现“火腿粽子”。 从这个维度看,粽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直都是在与时俱进,根据我们生活的变换而不断演变的。从而,在以馅料区分的情况,形成了北方多包小枣的枣粽;南方则有绿豆、五花肉、豆沙、八宝、火腿、冬菇、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广东咸肉粽、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的格局。其实,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生活节奏的变化,尤其是在人员大量“移动”的今天,粽子的变化还是应该跟进。如在馅料上,南方地区已经推出“龙井血糯米芋泥桃胶粽”,即融合西湖龙井的清雅茶韵与血糯米、芋泥、桃胶等食材,紫米粒在茶香中更显韵味。有的商家还推出了五花肉粽、紫米燕麦粽、燕麦山药红豆粽、菌菇蛋黄肉粽等多款新品粽子。从形式上,有的商家不但有传统的三角形,还有四角形,也有“米饭+”的形式;有的使用细线捆扎,有时使用粽叶别插,也有粽叶直接抽丝包捆。所以说,小小的粽子在我们的美食中也会呈现千姿百态,体现出大家不同的创意和创新,归根到底迎合市场的需求才是硬道理。
粽子文化更需要拓展和延伸。说起粽子文化,大家都会想到屈原,而在实际生活中,大家还赋予一些故事,例如,古时凡参加科举考试的秀才,在赴考场前家人会特意包“笔粽”,样子细长很像毛笔,谐音“必中”,为的是讨个口彩。1988年9月,在江西德安县一座宋代古墓里发现的两个实物粽子,恐怕是世界上最早的实物粽。 广西出现过最大的粽子,它是将芭蕉叶垫在一个特大的方形笼格中,内放50公斤淘净并拌有酱油的糯米,再拌入一只去皮骨、切成小方块的猪腿肉。据介绍,香港曾经包了1只重36公斤的粽子。1989年端午节,台湾彰化县曾制作重达350公斤。广东一带包的粽子个儿特大。当然,也有上海城隍庙的最小粽子,小得像手指一般,堪称工艺品。与粽子相关的带有端午元素的香囊、挂饰等文创小物件,也成为市民群众的首选,增添节日文化韵味。
其实,这些都是粽子文化或者说以粽说事的典型案例,在大力推进文旅产业的现如今,有些单位或部门是不是也应该充分利用粽子的“文化价值”来吸引八方来客,而不是简单的赛龙舟、搞比赛。
端午将近,粽香弥漫。在细细品味美食的同时,大家是不是还应该多留心粽子的“产业创新”。
更新时间:2025-06-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