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市场一扫阴霾,三股力量同时发力,点燃了行情反弹的火苗。沉寂已久的盘面突然活跃,让人不禁猜测,一场爆发式上涨是否已在酝酿。

市场的风向标首先由国家队转动。中粮公主岭公司连续上调收购报价,三等玉米价格重回一元关口。这一举动本身比涨价幅度更具象征意义。在缺乏明确政策指引的当下,大型国企的连续提价如同一剂强心针,迅速提振了市场信心,吉林地区多家粮企随即跟进调整报价。华北市场则上演了另一番景象。山东深加工企业到厂车辆数量锐减,从高峰期的九百多辆一路下滑至三百多辆,创下收获季以来的新低。到货量的急剧萎缩直接推动了当地玉米价格的连续攀升。与此同时,期货市场也传来捷报,主力合约高开高走,不仅连续两日大幅上扬,更一举突破了前期的价格高点。

现货、期货与政策预期三方面利好共振,市场情绪被彻底点燃。然而,狂热的背后,现实的逻辑链条依然清晰。当前市场的上涨,很大程度上是情绪驱动的产物。一方面,华北玉米品质分化提升了市场对优质东北粮的需求,加之去年结转库存偏低,供应偏紧的预期始终存在。另一方面,官方预测的新年度玉米产量高达三亿吨,丰产带来的供应压力同样不容小觑。多空因素交织,市场陷入迷茫,此时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被放大。期货市场的买预期行为,正是这种情绪的直接体现。
回归现货层面,真正的考验尚未到来。尽管售粮进度较去年有所加快,但东北与华北农户的整体销售比例仍处于低位,这意味着庞大的潜在卖压依然悬在头顶。只要这批粮食没有顺利流入市场,任何价格的上涨都缺乏坚实的基础。另一个关键瓶颈在于物流。华北对东北玉米的需求日益旺盛,但运力紧张的局面却限制了粮食的流通。火车运费优惠调整推高了成本,汽运更是面临一车难求的窘境。运力受阻不仅支撑了山东的局部高价,也让东北的丰产玉米难以外运,为未来的集中上市埋下了隐患。

此外,即将启动的托市小麦拍卖也为市场增添了变数。这批流入饲料粮领域的超期小麦,无疑将对玉米的替代消费构成直接冲击。因此,眼下的行情更像是黎明前的试探,而非全面爆发的冲锋号。市场各方主体仍在观望,等待第二波上量高峰的真正到来。玉米价格想要挣脱束缚,还需要更多时间来消化压力,震荡磨合将是近期市场的主旋律。
数据方面,农业农村部最新发布的2025年11月农产品供需形势分析显示,2025/26年度国内玉米产量预计上调至30000万吨,较上月预测增加384万吨,供应压力不可小觑。截至11月6日,东北基层农户售粮进度约16%,同比快2个百分点,华北进度21%,同比快5个百分点,但整体售粮比例仍然偏低。山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数据显示,截至11月10日,全省累计收购省内玉米244.5万吨,同比增加40.3万吨,收购均价约1.08元/斤。锦州港主流收购价维持在2115-2120元/吨,山东潍坊市场报价2300元/吨,黑龙江哈尔滨市场1960元/吨,区域价差明显。期货主力合约2601上周最高触及2158元/吨,创一个多月收盘新高。CBOT玉米期货同期报4.32美元/蒲式耳,国际市场同步走强。
这些数据进一步印证了当前市场“情绪强、现实弱”的格局。短期反弹更多源于政策信号和流通受阻,供需基本面尚未发生根本逆转。未来玉米能否持续走强,关键要看东北粮源能否顺利外运、售粮进度能否进一步加快,以及小麦拍卖对饲料端的实际冲击力度。在此之前,市场仍将以震荡筑底为主,暴涨暴跌的概率都相对有限。
更新时间:2025-11-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