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禁令落地后,全球产业链都在关注美国的反制动作 。
毕竟在战略资源博弈中,手握优势的一方往往会迅速亮出底牌。而氦气,正是美国手中看似能精准打击中国的 "王牌"。
这种被列入中国《战略性矿产资源目录》的 "黄金气体",2024 年进口依赖度仍高达 82%,且美国掌控着全球 40% 的储量和核心提纯技术。
而氦气早已渗透中国高端制造的 "生命线"。但令人费解的是,面对稀土禁运的冲击,美国始终未启动氦气反制。
这背后究竟藏着美国的战略顾虑,还是中国早已破解了这道 "卡脖子" 难题?
美国并非没有动过氦气反制的念头。2023年美国陆军《国防采购技术与后勤》杂志就曾发文警告,称氦气是 "可用于经济战的关键资源",建议政府扩大战略储备而非出口。
但这一建议最终未能落地,最核心原因在于美国自身的三重困境。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全球氦气年产量仅1.7亿立方米而年需求量已突破2亿立方米,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美国自身虽是最大产国,年产0.91亿立方米,但国内半导体、航天等产业消耗巨大,2024 年商用出口余量不足4000万立方米。
若对中国禁运虽能短期冲击中国市场,但也会导致全球价格暴涨,反而推高美国本土企业的生产成本,这正是2018年美国缩减氦气拍卖量后,价格暴涨的前车之鉴。
还有一部分是盟友体系的 "利益绑定"。卡塔尔、阿尔及利亚等主要产国虽有美国技术参股,但更看重中国市场。
2024年中国从卡塔尔进口氦气占比达 53%,俄罗斯占比43%,而美国已降至5% 以下。
若美国强制要求盟友同步禁运,必然引发卡塔尔等国的强烈反弹,甚至可能失去对全球氦气产业链的隐性控制。
美国曾长期要求对华出口氦气注明 "非军事用途",但中国通过技术转化已实现军民两用技术的融合。
更重要的是中国进口结构的多元化已初见成效,2023 年从美进口占比已较 2018 年的 50% 以上大幅下滑。
这种情况下实施禁运,更像是 "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的无效操作。
中国的氦气困境曾十分突出储量仅占全球2.1%,且气田氦浓度多在0.04%-0.1%之间,远低于美国的 0.3%-7%。
2018年时国内产能不足30万立方米,进口依赖度高达98.5%,超纯氦几乎全靠美国空气产品公司供应。
但 "十四五" 期间的一系列突破正在改写这一格局。资源勘探率先实现 "从无到有" 的跨越。
陕西渭南发现的独立氦气藏浓度达0.5%-0.8%,新疆塔里木盆地建成年产150万立方米的生产基地,青海、四川的页岩气提氦项目也在推进中。
更具突破性的是煤层气提氦技术,2023年全球首套煤层气高纯氦装置在甘肃投产,2025 年山西丰圣能源又实现 6N 级超纯氦量产,攻克了低品位资源利用的世界性难题。
技术自主化则打破了美国的设备垄断。曾被美国泰莱华顿公司独家控制的低温制冷机组、透平膨胀机,如今已实现国产量产。
在海外中国通过 "投资换资源" 模式获得阿尔及利亚哈西鲁迈勒气田每年200 万立方米的优先采购权,坦桑尼亚援建的提纯厂已投产达标。
远东阿穆尔天然气处理厂全部投产后,每年可向中国供应 6000 万立方米超纯氦,且通过杭氧集团量产的国产液氦罐箱,已打通跨境运输通道。
在国内,天津、宁波、青岛的战略储备基地已建成,可储备 6 个月用量,2024 年国内产能更是同比增长 68.5%,达到 1115.3 万立方米。
氦气的特殊物理性质,使其储运成为比提纯更难的 "终极考验"。
液氦运输需维持- 269℃的超低温,全球仅 2000 余个专用罐箱,且核心技术被美国格南登福等企业垄断。
2022 年前,中国企业每年只能租借少量罐箱,运输成本占进口总价的 40% 以上。这一僵局在 2023 年被打破。
中集安瑞科研发的国内首台液氦罐箱实现批量化生产,杭氧集团 40 英尺液氦罐成功完成中俄跨境运输试验,将液氦运输成本降低了 60%。
更重要的是国产罐箱的量产使得中国能充分利用俄罗斯的新增产能,2024 年下半年从俄进口氦气量已恢复至俄乌冲突前的3倍水平。
回收与替代技术的发展则进一步降低了进口依赖。
在半导体工厂,氦气回收率已达 98%,相当于每年新增千万立方米供应;医疗领域通过超导磁体优化设计,将核磁共振设备的氦气消耗量降低了 30%。
中国科学院团队更在材料领域取得突破,发现的钴基量子磁性材料可在无氦条件下实现超低温环境,为未来摆脱氦气依赖提供了可能。
据中国化工信息中心预测,到2028年,国内氦气自给率将提升至40%,进口依赖度降至 60% 以下。到2030年,通过海外产能控制和国内增产,有望掌握全球 15% 以上的氦气供应能力。
届时,即使面临极端禁运场景,也能通过储备、回收和替代技术保障核心需求。
回望中美战略资源博弈的脉络,答案已然清晰:美国不用氦气反击,既是自身产业链受限的无
美国的反制缺位,不仅是因为自身供需失衡的制约,更源于中国在资源勘探、技术突破、全球布局上的系统性突破。
这场无声的博弈证明,核心资源的安全从来不是靠 "赌对方不卡脖子",而是靠 "自己有替代方案"。
随着国产技术的持续迭代和全球供应链的不断完善,中国终将在这场 "黄金气体" 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为高端制造筑牢资源安全屏障。
编辑:木
信息来源:
更新时间:2025-10-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