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二年的计划生育

资讯来自;原创 诗文润德 山东


一九八二年的计划生育

一九八二年,距今已四十三年。那时我还在上初中,少不更事,尚未真正踏入社会。因此,我并未亲历那一年的计划生育运动。如今所写下的,不过是从资料中查证、从旁人口中听闻,再拼凑些零碎记忆而成的片段。只是随着年岁渐长、时代变迁,对许多事情有了新的体悟与反思。

不少人将计划生育政策的源头归于马寅初先生的倡导。事实上,马先生是在《新人口论》中提出了控制人口的观点,并因此遭到批判,甚至失去了北大校长的职务。这位从旧时代走来的学者,尽管自己育有八个子女,却能超越个人与时代的局限,提出如此前瞻的人口理论,实属不易。可惜的是,当他的主张最终被写入宪法之时,他已与世长辞,未能亲眼见证自己的理论成为现实。

计划生育被写入宪法的根本依据,是认为人口增长过快将阻碍经济发展。我始终不解的是,为何在封建时代、战乱频仍的民国那样经济滞后的时期,尚能养活众多人口,而到了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的新时代,反而无法承受?政策的初衷或许是担忧一些家庭无力抚养多个子女,于是以法律形式限制生育。

计划生育成为基本国策后,落实政策的重担落在了基层干部肩上。八二年的执行力度尤为猛烈。在我的家乡,原则上凡是已有两个或以上子女的夫妇,均须接受绝育手术,民间俗称“结扎”。有些地区对没有男孩的“纯女户”网开一面。对于这种政策执行上的差异,老百姓大多理解——乡里乡亲,谁也不愿让一个家庭“绝户”,这仿佛是人心深处的一种底线与慈悲。

除了大规模的结扎运动,引流产也是计划生育中的重要一环。人人享有生育权,但这一权利必须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有时执行过程中往往存在偏差。上级下达引流产指标,乡镇按任务完成,村一级则往往采取“土办法”——按胎次高低或是否属于“纯女户”来决定。无论如何,目标总是完成任务。

曾听过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某次乡里开计划生育大会,领导要求各村支书当场上报无证怀孕名单,否则就办他们的“学习班”。一位支书情急之下报上了自家儿媳的名字。旁人问他为何如此,他说:“别人家的事我哪清楚?报了不是找骂吗?”再问:“那你儿媳真去引流产了?”他答:“我先脱身回来,不耽误喝酒,以后的事以后再说。活人还能让尿憋死?”

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推进,各级专门机构相继设立,专项资金也随之到位。从八二年起,计划生育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直至2016年政策方向发生根本转变。如今又近十年过去,关于计划生育的话题虽渐行渐远,但每每提起,仍令人感慨万千。社会在进步,时代不停步。发展中的问题,终须在发展中解决。对于那些难以理解的历史片段,或许只有“与时俱进”四字可以诠释。过去已成过去,唯有把握当下,才是最好的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4

标签:育儿   计划生育   政策   时代   子女   儿媳   乡里   人口   宪法   片段   人口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