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筹建成立博物馆,相关部门突然收到一封神秘捐赠信,让工作人员大吃一惊。信中说,要将自己珍藏多年的重要文物大盂鼎、大克鼎捐献出来,用作筹备上海博物馆之用。捐赠人“潘达于”。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 郝国胜:
“大盂鼎和大克鼎名声很大,再加上毛公鼎,称为‘海内三宝’。鼎在青铜礼器中是非常重要的器物,具有纪念碑的意义。”
两件如此珍贵的文物即将捐献给上海博物馆,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轰动。
捐赠人“潘达于”是谁?
要了解潘达于,我们得从她的祖父辈潘祖荫说起。潘祖荫是晚清著名的收藏家,他的收藏品极为丰富且珍贵。潘祖荫无子,去世后那些收藏品都由他的弟弟潘祖年接管,而潘祖年临终前,又将守护家族文物的重任托付给自己的孙媳妇——年仅20岁的潘达于。
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就在上海即将被日军攻陷之前,身在离上海不足一百千米的苏州,潘达于已经感到了刺骨的寒意。
一天夜里,潘达于在潘家旧宅里选定了一间堂屋,悄悄命人把屋内的八仙桌移开,撬开桌下地面正中的方砖,挖出一个一人来深的土坑,把装有大盂鼎、大克鼎的巨大木箱放入其中。
潘达于长孙 潘裕翼:
“最后还是很小心的。上面的砖面又铺好,挖出来的渣土扔到6扇长窗外面的天井里边去,渣土再铺好,不让人看出来是新挖出来的。”
就在潘达于做完这一切后不久,1937年11月,苏州沦陷,日本人直扑潘家大宅而来,威逼潘家交出家藏文物。
日军一遍又一遍地在潘家搜查,可除了一些零碎物件外,并未找到梦寐以求的大盂鼎和大克鼎。此后,日军又7次到潘家搜查,但深埋地下的大木箱一直没有被发现。
1944年的一天,潘宅里传来一声闷响,埋藏宝鼎的地面突然坍塌,木箱隐约可见,给潘达于惊出一身冷汗。
原来,苏州地下湿潮,多年来盛放大鼎的木箱腐朽,导致地面坍塌。见状,潘达于只好把大盂鼎和大克鼎秘密挖出。而这时抗战还没有结束,被挖出的两尊宝鼎该去往何处呢?
潘达于大胆地将宝鼎藏于杂物间之中,并在上面堆放旧衣服、破家具等杂物。兵行险棋虽是无奈之举,却将宝鼎安然保存到了新中国成立。1951年,潘达于主动将大盂鼎、大克鼎捐赠给上海博物馆。
潘达于长孙 潘裕翼:
“拿我奶奶潘达于的话来说,就是给它们找到了好人家。这个话当然是个比喻,但是回顾将近100年来潘氏家族发生的这些事情,给博物馆是找到好人家,是最好的去处。”
之后,潘达于又数次捐出家族中收藏的所有珍贵文物,仅捐给上海博物馆一地的文物就达四百多件。
1952年,大盂鼎和大克鼎被陈列于上海博物馆。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建成开馆,大盂鼎来到北京,与大克鼎各镇一方。
2004年,一份特殊的报告被送至国家文物局,里面提到了大盂鼎、大克鼎和潘达于。原来,就在2004年这一年,潘达于即将迎来100岁寿辰。有一个愿望埋藏在老人心里良久,那就是希望能亲眼看到分隔在上海和北京的两尊宝鼎重逢。
对于文物的捐赠者,博物馆始终没有忘记他们。2004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商量后,向国家文物局提出一份报告,将大盂鼎从中国国家博物馆运到上海博物馆。在潘达于100岁生日之际,上海博物馆为她举办了一个特别的展览。多少岁月的风雨,在这一刻化为了浓浓的暖意。
2007年8月,潘达于走完了102载的传奇人生,与世长辞。然而大盂鼎和大克鼎的故事还在继续。
2021年,上海博物馆举办的“鼎盛千秋——受赠青铜鼎特展”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文化活动,其中大盂鼎和大克鼎的重逢成为最大亮点。
青铜器无声见证三千多年沧桑,珍贵的铭文镌刻着文明的血脉。大盂鼎与大克鼎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中华文明赓续的象征!
来源:CCTV国家记忆
流程编辑:u028
更新时间:2025-05-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