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产检是现代家庭守护胎儿健康的重要环节,却难以覆盖所有潜在健康风险,尤其是罕见遗传病。当这类疾病突破产检防线,降临在一个普通家庭时,原本的幸福生活可能瞬间被阴霾笼罩。在福建泉州,32 岁的陈女士与同龄丈夫黄先生,五年间经历了从初为人父母的喜悦,到三个孩子相继被同一种罕见基因病困扰的崩溃。他们的故事,不仅揭示了 “常规产检无法排查所有单基因遗传病” 的现实困境,更展现了父母在绝境中为孩子坚守的坚韧力量,也为更多备孕家庭敲响了关注基因检测的警钟。
幸福开端与首次打击:长子夭折埋下隐患
陈女士与黄先生的相遇,是生活馈赠的一段温暖缘分。婚前,陈女士在泉州当地一所小学担任语文老师,办公桌上整齐叠放着 “优秀教师”“教学能手” 等红色荣誉证书,课堂上,她总能用生动的故事和趣味互动,让原本枯燥的拼音、汉字教学变得鲜活,学生们都喜欢围着她问问题。黄先生则在市区一家闽南餐馆做厨师,擅长烹制姜母鸭、土笋冻等当地特色菜,性格踏实诚恳的他,总会在休息时,用保温盒装好自己亲手做的绿豆糕、芋泥等甜点,送到陈女士的学校。
两人恋爱两年后,于 2017 年登记结婚,婚后的生活平淡却充满甜蜜。2018 年,他们的第一个孩子 —— 儿子黄宸逸出生,这个小生命的到来,让家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初为人父母的日子里,陈女士会在批改作业的教案本空白处,用彩色笔勾勒出儿子咧嘴笑的模样;黄先生则特意买了本《婴儿辅食食谱》,每天研究适合不同月龄宝宝的营养餐,从细腻的南瓜泥到软烂的鱼肉粥,变着花样给儿子补充营养。
可这份温馨并未持续太久。随着黄宸逸长到 6 个月大,身体开始出现异常:他不像其他宝宝那样活泼好动,反而经常突然烦躁哭闹,喂奶时还会频繁呕吐,吐出的奶液中带着黏液,精神状态也比同龄孩子差很多,常常一整天都昏昏欲睡。起初,夫妻俩以为是普通的肠胃不适,带着孩子去社区医院开了些调理肠胃的药,可服药后症状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愈发严重。
他们带着黄宸逸先后去了泉州市多家医院,做了血常规、腹部 B 超等多项检查,最终在福建省儿童医院被确诊为 “高氨血症”—— 这是一种因体内氨代谢功能紊乱引发的疾病,若不及时控制,过高的血氨会损伤神经系统,甚至危及生命。确诊后,黄宸逸开始接受住院治疗,每天需要输液、服用降氨药物,陈女士和黄先生轮流在医院陪护,晚上就睡在病房的折叠床上,几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
尽管夫妻俩拼尽全力救治,黄宸逸还是没能战胜病魔。后来,陈女士在社交平台发布的动态中,曾晒出过一张火化证的模糊照片,这张照片成了这段痛苦记忆的唯一见证。她从未公开儿子具体的离世时间,但从后续两个女儿的出生时间推算,长子的离开应该在 2020 年之前。当时的陈女士和黄先生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他们互相安慰,将儿子患病的原因归咎于 “偶发基因突变”,从未想过这背后可能隐藏着遗传因素,更没意识到,这只是命运给他们家庭埋下的第一个隐患。
两女降生的希望与破灭:罕见 OTCD 的双重打击
长子离世后,陈女士和黄先生用了近一年时间才慢慢走出悲伤。2020 年春天,大女儿陈以柠的出生,给这个沉寂已久的家庭重新带来了生机。看着女儿粉嫩的小脸,陈女士小心翼翼地抱着她,仿佛捧着稀世珍宝。2022 年夏天,小女儿黄宸妤的到来,让夫妻俩觉得 “生活终于回到了正轨”。那段时间,陈女士的朋友圈里满是孩子们的日常:大女儿第一次扶着沙发站起来的短视频,小女儿含着奶嘴啃咬玩具熊的萌照,一家三口周末去泉州湾海边散步的合影,配文里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可这份憧憬,在 2023 年 10 月被彻底击碎。当时小女儿黄宸妤刚满 1 岁,某天突然开始反复发烧,体温最高达到 39.5℃,还伴随频繁呕吐,吐出的食物残渣带有酸臭味。起初,夫妻俩以为是换季引发的普通感冒,带着孩子去社区医院开了退烧药和益生菌。可服药两天后,孩子的病情不仅没有好转,精神状态反而急转直下:她的眼神变得涣散,总是闭着眼睛嗜睡,连平时最爱的母乳都拒绝吸吮,偶尔醒来时,还会发出微弱的哭声,声音细弱得像小猫叫。
陈女士抱着孩子,连夜驱车赶往泉州市儿童医院。急诊室惨白的灯光下,孩子微弱的呼吸让她浑身发抖,她紧紧抱着女儿,一遍又一遍地对医生说 “求求你,一定要救救我的孩子”。经过血液检查、肝功能检测、基因检测等一系列细致排查,三天后,医生拿着检测报告,表情凝重地告诉陈女士和黄先生:黄宸妤患上的是 “OTCD(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
这是一种罕见的 X 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疾病,因患者体内 OT C 基因发生突变,导致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活性缺失,无法正常代谢体内的氨,使得氨在血液中大量堆积,进而损伤神经系统。医生解释,这种疾病需要长期严格控制低蛋白饮食,同时服用苯丁酸甘油酯、左卡尼汀等药物来辅助降氨,若想彻底治愈,目前唯一的办法是进行肝移植手术,但手术风险和费用都极高。
就在小女儿住院接受治疗期间,大女儿陈以柠的身体也出现了异常。原本活泼爱说的她,突然变得沉默寡言,吃饭时总是挑食,只吃少量米饭和蔬菜,还经常捂着肚子说 “不舒服”。起初,陈女士以为是孩子因为爸妈经常去医院照顾妹妹,心里感到孤单才闹情绪,直到有一次,大女儿在家中突然浑身抽搐,四肢僵硬,嘴唇发紫,陈女士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立刻拨打了急救电话。
2024 年 1 月,经过详细检查,大女儿陈以柠也被确诊为 OTCD。这个结果像一把沉重的锤子,狠狠砸在陈女士心上,她当场瘫坐在医院走廊的椅子上,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 短短几年间,三个孩子,都被同一种罕见病缠上,这个普通家庭,彻底被拖入了绝境。
绝境日常:精确到克的饮食与沉重的治疗负担
大女儿确诊后,陈女士毅然辞掉了小学老师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到照顾两个患病女儿的生活中。OTCD 患者的饮食控制极为严格,每一口食物都需要精确计算蛋白质含量,一旦蛋白质摄入超标,就可能引发高氨血症急性发作,严重时会导致昏迷甚至死亡。从那时起,陈女士家的厨房,就变成了一个 “微型实验室”。
每天清晨六点,天刚蒙蒙亮,陈女士就已经起床走进厨房。厨房的白色台面上,总会整齐摆放着两台电子秤:一台是精度达到 0.1 克的专业电子秤,用于称量食材中的蛋白质含量;另一台则是普通家用电子秤,用于称量食材总重量。她会先从抽屉里拿出一张写满数字的纸,这是大女儿当天的 “蛋白配额表”—— 根据医生建议,7 岁的陈以柠每天蛋白质摄入量不能超过 13 克,这个量相当于半杯 200 毫升的牛奶,再加上一个小小的鹌鹑蛋所含的蛋白质总量。
陈女士先从冰箱里拿出一袋低脂牛奶,撕开一角,将牛奶缓缓倒入一个透明量杯中,然后将量杯放在专业电子秤上,一边倒一边观察屏幕上的数字变化,直到蛋白质含量显示为 6.5 克,才停下动作。接着,她开始准备早餐主食:从米缸里舀出少量小米和大米,混合后淘洗干净,放入小电饭煲中蒸熟。蒸好后,她用勺子盛出少量米饭,放在电子秤上称重,同时对照提前查好的 “食物蛋白含量表”,计算出这部分米饭的蛋白质含量,确认没有超过当日配额后,才将米饭盛进女儿的小碗里。
这样的称重流程,会贯穿一天的三餐和两次加餐。小女儿黄宸妤年仅 2 岁,每天的蛋白质配额更低,仅为 10 克。为了精准控制,陈女士会将蔬菜切成碎末,再用辅食机打成泥,混合少量米粉喂养;上午的加餐,只能给孩子吃蛋白含量极低的梨或西瓜,而且每次只能吃一小块,吃完后还要在配额表上减去相应的蛋白量;下午的加餐则是一小勺不含蛋白质的婴儿米糊,确保全天蛋白质摄入不超标。
家里的冰箱里,也被陈女士整理得井井有条。各种食材被分装在透明保鲜盒里,每个盒子上都贴着一张黄色便签,上面清晰写着 “胡萝卜泥,蛋白含量 0.8 克,可食用量 50 克”“苹果块,蛋白含量 0.2 克,可食用量 80 克” 等信息。每次给孩子准备食物前,她都会先翻看便签,再进行称量,确保万无一失。
除了饮食控制,两个女儿的药物治疗也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她们每天需要服用苯丁酸甘油酯、左卡尼汀等药物,其中苯丁酸甘油酯一瓶售价近 300 元,按照小女儿每次 2 毫升、每天 3 次的剂量,一瓶药仅够服用 10 天。大女儿的药量稍多,每月仅这一种药的费用就需要 600 元。再加上定期的血常规、血氨检测、肝功能检查等费用,每个月的医疗支出超过 5000 元。
家里的经济来源全靠黄先生做厨师的工资,每月收入约 8000 元,除去房租、生活费和孩子的医疗费用后,几乎所剩无几。更让夫妻俩焦虑的是,药物只能暂时控制病情,无法根治,医生建议在孩子身体条件允许时尽早进行肝移植手术,可单例手术费用就高达 50 万元,再加上术后抗排异治疗的费用,对这个早已捉襟见肘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基因检测揭真相:常规产检的盲区
两个女儿接连确诊 OTCD 后,主治医生建议陈女士和黄先生做一次基因检测,排查是否存在遗传因素。2024 年 3 月,基因检测报告出来的那天,陈女士双手颤抖着接过报告,上面的一行字让她瞬间愣住:“检测结果显示,受检者陈女士携带一条 OTCD 致病隐性染色体,自身无临床症状,为致病基因携带者。”
医生进一步解释,OTCD 属于 X 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病,女性有两条 X 染色体,即使其中一条携带致病基因,另一条正常染色体也能代偿,因此通常不会发病;但男性只有一条 X 染色体,若从母亲那里遗传到致病基因,就会发病。陈女士的长子黄宸逸,正是因为遗传了这条致病基因,才患上 OTCD;而两个女儿虽然有一条正常 X 染色体,但仍有 50% 的概率遗传致病基因,不幸的是,她们都恰好遗传了这条带有缺陷的染色体。
这个结果让陈女士陷入深深的自责。她想起怀三个孩子时,都严格按照医院要求做了常规产检:唐筛、无创 DNA 检测、大排畸 B 超等项目,结果均显示 “未见异常”,从没有人提醒她需要做针对性的单基因遗传病检测。医生告诉她,常规产检主要针对唐氏综合征、爱德华氏综合征等常见染色体异常,以及胎儿结构畸形,像 OTCD 这样发病率仅为 1/100000 的罕见单基因遗传病,不在常规产检的筛查范围内,需要通过专门的孕前或孕期基因检测(如携带者筛查)才能发现,而这类检测需要孕妇主动选择,并非所有医院都会推荐。
为了给两个女儿筹集治疗费用,陈女士不得不将自己的故事分享到社交平台。她的账号里,除了记录两个女儿每天的饮食、用药和检查情况,还会科普 OTCD 的相关知识,提醒备孕家庭重视孕前基因检测。有网友看到后,自发为她们捐款,还有其他 OTCD 患儿的家长联系她,分享护理经验和治疗资源。这些来自陌生人的善意,像一束束微光,照亮了这个陷入绝境的家庭,也让陈女士重新燃起了希望。
如今,陈女士每天依旧重复着称重、配餐、喂药、记录的生活。晚上,等两个女儿睡着后,她会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拿出手机翻看长子黄宸逸的照片,眼泪悄悄浸湿衣襟。但只要听到女儿们均匀的呼吸声,她就会擦干眼泪,重新振作起来 —— 她知道,自己是两个女儿唯一的依靠,必须坚强地走下去,为她们争取更多生的希望。厨房台面上的电子秤,依旧每天精准地显示着数字,无声地见证着这个家庭的坚韧,也在提醒着更多人:生命的守护,需要比常规产检更细致、更全面的防线。
更新时间:2025-10-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