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新华社看到一个视频,只有短短几十秒,却让我看到深思。
有人给小黄瓜绑了根绳子,本意是引导黄瓜,按照他的设想生长。
隔了几天,那人却发现黄瓜竟然畸形了:绳子勒进了瓜身,简直要把黄瓜拦腰截断。
看似宽松的绳子,竟随着黄瓜的成长,成了其致命的枷锁。
有网友看完视频感慨道:“句句不提孩子,句句都是孩子。”
这段视频,直接戳破了当下教育最大的真相。
现实中,每个孩子都像那根黄瓜,而父母就是绳子。
在孩子年幼的时候,父母总喜欢用自己的意愿去管束孩子,把孩子捆绑在自己定下的条条框框之中。
但过多的约束,并不会让孩子健康成长,反而会催生出一个内心畸形的孩子。
1
先前看过的电视剧《熟年》中,有一幕令我印象极其深刻:
张春梅一向引以为傲的儿子考上了重点大学。
可刚上大学没多久,儿子就被老师投诉频繁旷课,挂科太多,甚至要被开除学籍。
她气不过说了儿子两句,儿子却直言自己“受够了”,一怒之下离家出走了。
张春梅心碎不已,她实在不能理解,自己这些年为了儿子身心俱疲,为什么到头来儿子却把她当成仇人。
其实答案就藏着儿子这些年的成长经历里。
在儿子过去的18年里,报哪个补习班,上哪所学校,读哪个专业,全由她一手操控。
不管儿子提出什么恳求,她想都不想,一律拒绝。
就连跟儿子来往密切的同学,都会被她审查清楚。
正是她密不透风的控制,儿子的整个童年都是灰色的,没有玩伴,也没有快乐。
所以当儿子上了大学,逃离她的掌控后,便开始彻底堕落:逃课、蹦迪、挂科……
张春梅的一系列行为,就是心理学上典型的“专断性教养方式”:拒绝+控制。
采用这种教育方式的父母只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从不在意孩子的需求和意愿。
他们的一举一动,看似是为孩子好,其实只会给孩子套上禁锢的枷锁。
当孩子的灵魂不自由,他会变得痛苦不堪,以致于只想叛逃。
所以如果父母总想操控孩子的人生,一定会把孩子的人生塑造成一场悲剧。
2
心理医生徐通讲过一个女孩的故事。
她从小到大都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休息日,别的小孩整天疯玩,她却在家学习读书;
青春期,别的孩子叛逆、跟父母顶嘴是家常便饭,而她从来没对妈妈说过半个“不”字;
等到高中时,她的成绩更是常年霸占年级榜首。
在所有人眼中,她已然是985名校的高材生。
但令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她却连高考都没有参加。
因为女孩高三时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一度有过自杀行为。
在徐通的深入沟通中,这才知道抑郁的源头在女孩的妈妈。
她的妈妈控制欲非常强,要求女孩事事都言听计从。
女孩稍有违逆,妈妈便哭着说“养她多么辛苦”“为了她牺牲了自己”。
在妈妈以爱为名的精神绞索下,女孩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最终患上了抑郁症。
说完这个案例,徐通叹了口气道:我劝家长们,千万别强行干涉孩子的人生。
父母的爱,若是带着强烈的束缚,孩子感受到的,只会是沉重的负担。
像这样下去,孩子要么在沉默中抑郁,要么是沉默中爆发。
复旦大学哲学教授王德峰也曾讲过自己的儿子。
当年,复旦有教职工子女培养政策:只要小孩高考达上一本线,就能直接被复旦录取。
所以在他儿子出生那一刻起,王德峰就规划好了他的一生:
上上海最好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
再稍微努努力,就能考取复旦,接受自己的衣钵传承。
但向来听话乖巧的儿子,却在高中时变得十分叛逆。儿子不仅偷偷摸摸谈恋爱,还在高考前夕,因为失恋醉酒而名落孙山。
得知真相后,王德峰没有怪罪儿子,而是自我反思:
是我莫名其妙地把我的价值观念强加在儿子身上。
面对高考的失利,他没有强求儿子复读,而是选择支持儿子的一切决定。
从此,儿子偏离了他设计的道路。
如今,多年过去了,他的儿子照样生活得很快乐,也拥有了一个很幸福的家庭。
不难发现,一个孩子成绩再好,身心不健康,又有何用?
就像周国平说的,教育的真正目标,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善良、丰富、高贵的人。
在这个鸡娃盛行的时代,请父母放下自己的控制欲。守护好孩子的身心健康,即便孩子未来不能成才,也一定能过得幸福、踏实、快乐。
3
儿童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把家长分为“园丁”和“木匠”两类。
园丁父母,顺应孩子的天性,为孩子创造一个松弛的环境,让他们自由成长。
木匠父母,则以自己的标准和要求为重,严格要求孩子在点点滴滴上都精准无误。
然而,第二种养育方式,只会让孩子承受巨大的压力,也会父母自己也变得疲惫不堪。
好的父母,都是园丁。
他们只提供孩子自由生长的土壤。
然后尊重孩子的选择,让花成花,让树成树。
讲两个名人的故事。
一个是林徽因。
林徽因和丈夫梁思成都是建筑学大师。
于是在儿子梁从诫很小的时候,她便带着他到处参观古建筑培养兴趣。
在儿子学习上,她也不遗余力,多年来手把手教学。
谁料想,儿子却在高考试卷上,写下的一行小字:我不喜欢建筑,我热爱历史。
林徽因知晓此事后,没有批评儿子,而是鼓励他投身于史学界。
最终,梁从诫成为了一名知名的历史学者。
再说另一个人,杨振宁。
杨振宁作为当代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他并没有要求子女必须走学术道路。
而是采用了“放手但不放任”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子女的自主权。
杨家的孩子,每个人的人生道路都由自己做决定:
长子杨光诺对物理一点都不感兴趣,他很喜欢计算机,杨振宁完全理解并尊重儿子的选择。
次子杨光宇更加“离经叛道”:
他先是沉迷于化学,后来突然又迷上了天文学,干脆舍弃了化学老本行,改投到天文学的怀抱,摇身一变成了天文学家。
小女儿杨又礼,则是喜欢医学,最后成为了一名无国界医生。
也正是杨振宁的尊重与放手,三个子女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听说过一句话: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
孩子的出路,永远不只有父母安排的那一条。
所以在教育孩子这条路上,与其约束,不如放手;与其阻挠,不如支持。
当你能够做到不控制、不改造,孩子自然能按自己的最好的方式发芽、成长、绽放。
▽
白岩松曾说过:
“我认为中国教育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怎么教育孩子,而是怎么当父母。”
把孩子当成附属品,要求他言听计从,注定养出一个畸形的孩子。
而真正有智慧的父母,从来不会把孩子圈在自己制定的规则中。
正如西方谚语所说,上帝早已为每只笨鸟都准备了一根矮枝。
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找到适合他的树枝,让他自己找到人生的支撑。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
更新时间:2025-07-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