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国算是世界上一个非常有名的让人口大国,有着高达14亿的人口。
从数字上来看,人口好像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实际上相较于美国和俄罗斯这些国家,中国的人口问题会显得更加严重!
那么中国的人口问题来源于什么?美国和俄罗斯这些国家是否有这样的问题?
1982年,当时国家推出独生子女政策,完全是为了应对那会儿生产力落后的现实困境。
这个政策推行后,效果也确实很明显。
从1982年到2000年,我国人口出生率从22.28‰降到14.03‰,有效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这也为后来四十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卸下了包袱”。
改革开放后珠三角、长三角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快速崛起,靠的就是早期相对充足且年轻的劳动力,也就是常说的“人口红利”,而这份红利的基础,其实就有独生子女政策控制人口规模的功劳。
但随着时间推移,曾经适配国情的独生子女政策,慢慢遇到了新的挑战。
首先最突出的就是人口结构恶化的问题,我国老年人口已经达到3.1亿,预计到2035年还会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更让人揪心的是劳动人口的减少,从2010年到2023年,15-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已经减少了超5000万,而且未来15-24岁的年轻劳动力还会持续萎缩。
这种“未富先老”的情况,比当年日本、韩国面临的压力还大。
不仅如此,生育率低迷也成了大问题,现在咱们的生育率已经降到1.3左右,比日本还低,成了全球人口大国里生育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为啥年轻人不愿生?就拿大城市来说,养一个孩子从出生到18岁,成本平均能超过120万,这还不算家长投入的时间和精力。
而且职业女性面临的“生育与事业冲突”特别现实。
人社部202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60%的职业女性表示生育后晋升机会明显减少,更何况现在托儿所资源还不够,很多双职工家庭就算想生,也找不到合适的地方托育孩子,这些现实问题都把年轻人的生育意愿压得很低。
不仅如此,传统“养儿防老”的观念与现代社会发展节奏逐渐脱节。
尽管社会保障体系在逐步完善,2023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但观念的转变需要时间。
而作为独生子女一代的“80后”“90后”,成长过程中享受了更多家庭资源,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更高,他们更在意生育对个人职业发展、生活品质的影响,这进一步降低了生育意愿。
再看美俄为啥不急,人家各有“保命招”。
虽然说美国的低生育早就不是新鲜事,但美国人口增长没完全停滞,这其实都归功于移民政策。
作为典型的移民国家,美国从建国初期开发土地时就靠移民补人力,现在靠着科技和经济的全球优势,把“筛选式移民”玩得很溜。
美国国土安全部2023年报告显示,2022年光工作签证就发了140多万张,其中8.5万张H-1B高技术签证大多流进了硅谷,谷歌、苹果这些公司近40%的工程师都来自海外。
不仅如此,EB-5投资移民、亲属团聚等政策还拉来了大量基础行业劳动力,美国农业部数据说,农业领域70%的季节性工人是移民,建筑、餐饮服务业里移民占比也超30%。
这些移民可不是简单的“人口数字”,2024年调查发现,新增移民平均年龄才31岁,比本土人口低8岁,这不仅能填制造业、服务业的劳动力坑,直接减缓了老龄化。
现在美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快17%,没移民的话得再涨2个百分点。
更何况移民带来的经济活力还能抵消低生育的影响,有数据显示,移民群体贡献了2.1万亿美元个税,占联邦个税总收入的18%;硅谷60%的初创企业都是移民或其后代创办的。
而俄罗斯则靠的是“老天爷赏饭”。
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出口占政府收入的40%,光这两项就撑起了GDP的四分之一,再加上军工销售这一核心板块,整个经济基本不用靠“人海战术”。
就拿秋明油田来说,这样一个年产原油超1亿吨的超级油田,核心运营团队也就几千人,根本不需要大量普通劳动力;天然气管道网络更是靠自动化系统支撑,一线维护人员的数量比想象中少得多。
这种对劳动人口数量依赖性极低的产业结构,让人口减少对核心财政收入的影响不会立刻显现,自然少了点“人口焦虑”。
不仅如此,地广人稀的先天条件也提供了缓冲空间。
俄罗斯虽然国土面积世界第一,但适宜居住的有效领土也就约500万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欧洲部分。
西伯利亚77%的土地上每平方公里人口还不到1人,中部地区甚至不足0.1人,一个山东那么大的区域可能还凑不齐1.5万人。
这种极低的人口密度,让住房、土地等资源的竞争压力很小,就算人口减少,普通民众也不会立刻感受到住房紧张这类社会冲击,比人口密集的国家多了不少缓冲时间。
但是中国对于目前的现状来说已经做出了有效措施。
国家卫健委今年推出的育儿补贴制度,已经有2400万个家庭申报,占目标人群的80%,钱直接打到手里的感觉才实在。
北京做得更细,给普惠托育机构每月每人1000元补助,还免了安全运营保险,硬是把托育费砍了一半多。
不仅如此,各省都延长了产假,辅助生殖技术也纳入医保,这些都是在给年轻人“卸包袱”。
但光靠补贴不够。
现在的问题是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没打通:有的地方托位建在郊区,上班根本没法送;有的企业嘴上支持育儿假,真请假就给穿小鞋。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城镇就业人员虽在增长,但年轻劳动力占比持续下滑,这提醒我们:得把住房优惠、教育减负、职场保障捆在一起推,不然年轻人还是不敢生。
说到底,中美俄印的人口故事早就说明白了:人口问题从来不是“数人头”那么简单,而是“人”和“发展”的匹配艺术。
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药方,只有贴合国情的精准适配。无论是中国的“鼓励生育+科技补劳动力”,还是美国的“移民+财政平衡”,本质都是在找这个平衡点。
而找到的关键,得是“投资于人”——让每个普通人都觉得日子有奔头,人口结构才能慢慢走向健康。
更新时间:2025-10-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