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江阴,寻找机器人DNA!

2025全国大学生

机器人大赛ROBOCON

首站比赛在江阴开赛

来自全国76所高校的180支队伍

齐聚长江之畔

相约科技盛会







自2023年起

这已经是江阴连续三届

承办全国大学生

机器人大赛ROBOCON


这项国内技术挑战性最强

影响力最大的

大学生机器人赛事

为何钟情于江阴这座滨江小城


其实

作为全国制造业百强县之首的江阴

早就与机器人

结下了不解之缘

江阴的发展血脉中

深藏着机器人薪火相传的基因解码

今天

发布君就和大家

一起来纪念这位江阴人

就是中国“863”计划自动化领域

首席科学家

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被誉为“中国机器人之父”的蒋新松




立志报国 “新松恨不高千尺”


江苏江阴,地处江尾海头、长江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独特的地理位置,也孕育出了这座城市独特的人文气质。在紧靠长江的君山脚下,有一条北门老街。这里,便是蒋新松出生成长的地方。出生于书香门第,精通诗书的母亲陆素文,以杜甫诗中的“新松恨不高千尺”,为男孩取名“新松”。


然而,就在蒋新松出生的两周之后,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1937年7月7日,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在随后的7月19日,地处要塞之地的江阴也遭到日军的空袭,江南小城已不复往日的安宁。为躲避战火,6岁的蒋新松和姐姐弟弟,随母亲陆素文远走他乡,投奔远在汉口做皮具生意的父亲蒋振庭。逃亡之路险象环生,直到第二年的夏天,一家人才得以辗转回到了江阴。深重的民族危难也给他幼小的心灵播下了“自强”的种子。



1938年的夏末,蒋新松被母亲送入离家最近的君永小学,也就是今天江阴君山脚下的北大街小学。在北大街小学的校园内,一首《好好歌》被醒目地镌刻在了墙壁之上。这首校歌的词作者是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刘半农,曲作者便是民族音乐一代宗师刘天华。20世纪20年代,曾在君永小学任音乐教员的刘天华,与他的大哥刘半农共同为君永小学谱写了校歌。正是在这首积极向上的校歌熏陶之下,蒋新松开始了他的求学之路。


得益于母亲平日的教导,蒋新松在君永小学的学习踏实勤奋。待上到三年级时,他就已经在两个姐姐的帮助下,自学完成了四年级的全部课程。成绩优异的蒋新松被破格跳级。



1942年,11岁的蒋新松从君永小学毕业,并顺利考上了江阴城最好的南菁中学。在这所学风优良的初级中学内,蒋新松接受了最为系统的文化教育。他尤为喜爱物理与化学,甚至还从图书馆借来不少科学家的传记细细研读,不时沉浸其中。在一次作文课上,当班主任老师何吉人让同学们以“我的理想”为题写一篇作文时,蒋新松浩然写下“我要做一个科学家,像牛顿、爱迪生、哥白尼一样……”



1951年,蒋新松以优异的成绩从南菁中学毕业。之后,他考取了交通大学电机系。1956年,他从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专业毕业,义无反顾投身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从沈阳到南海:中国机器人“从无到有”


2025年,人形机器人成为各国竞逐的科技制高点,而在半个世纪前的中国,“机器人”一词尚被视为天方夜谭。1977年,全国自然科学学科规划会议上,一位身形瘦削、目光坚毅的科学家疾呼:“机器人将是21世纪具有代表性的高技术,如果我们失去了这个领域的优势,就可能失去一个时代!”此言一出,四座皆惊。这位科学家正是蒋新松。


彼时,美国首台工业机器人已诞生近20年,日本依托汽车工业建立起“机器人王国”,而中国连机器人的“样貌”都无人知晓。蒋新松的呐喊,不仅是对未来的预见,更是一代科学家的破局宣言。


△沈阳自动化所

1977年,46岁的蒋新松借着全国自然科学学科规划会议举办的契机,在屠善澄、杨嘉墀、王大珩和宋健等几位自动化领域顶级科学家的大力支持下,决定重新启动机器人研究计划。面对“机器人会抢人饭碗”等诸多质疑,他选择用行动回应。1982年,他带领团队研制出中国首台工业机器人“SZJ-1型示教再现机械手”,性能直追美国同类产品。


1982年6月19日,我国第一台应用计算机实现点位控制和速度轨迹控制的示教再现型工业机器人研制成功


20世纪80年代初,他又敏锐捕捉到水下机器人的战略价值:“有了水下机器人,中国开发海洋的步伐势必会大大加快。它的重要性不亚于上天的火箭!”彼时英国已在北海油田使用水下机器人勘探,而中国南海油气开发亟需技术突破。顶着“旱鸭子下水”的嘲讽,蒋新松率队研发出“海人一号”,并于1986年在南海试验成功,自此中国成为全球少数掌握水下机器人技术的国家。


△蒋新松在“海人一号”鉴定会上做介绍




“瞎子背瘸子”的胆识:6000米深海的逆袭


与此同时,尽管中国在机器人这一单项技术上有重大突破,但是在蒋新松心中,更重要的是构建一个面向全国,同时面向全世界的开放型的机器人研发基地和工程试验基地。于是,自1983年起,他便背着几十斤资料奔走全国,挤公交、睡硬座,上到国家10多个部委,下到全国20多个省份,开始了大规模的可行性调研和宣传工作,积极寻求支持。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6年7月9日,国家机器人示范工程正式破土动工,这是当时亚洲规模最大的机器人示范中心,总投资高达5000万元,其中仅购置科研设备的投资就达到590万美元的外汇额度。这在当时堪称天文数字,犹如今天的大科学工程。


△蒋新松(右二)在机器人示范工程开工奠基仪式上

就在机器人示范工程开工不久,身为该项目负责人的蒋新松又一次躺在了医院的病床上。有同事劝他别这么拼命,他却回答:“我的时间和生命曾经被耽误了20年,现在留给我的已经不多了,我除了拼命,还有别的办法吗?所以,‘活着干,死了算’,成为我的基本准则。”


1990年,中国机器人已涵盖工业、水下、特种等领域。而蒋新松的“野心”不止于此:在蒋新松的规划与指导下,封锡盛作为项目负责人,启动了中国第一台潜深1000米的无缆自治水下机器人“探索者号”的研制工作,它是“863”计划重点项目。



1991年,苏联解体前夕,蒋新松又做出一项惊人之举——与苏联专家合作研发6000米无缆水下机器人。面对技术鸿沟与政治风险,他提出“瞎子背瘸子”理论:苏联擅长深潜技术,中国精于电子控制,二者互补方能超越西方。


为争取经费,他带病进京立下军令状;为推进合作,他在苏联动荡期冒险签约。1995年9月,中国深潜6000米无缆水下机器人在夏威夷东海域成功通过了深海实验,中国深潜技术一举跻身世界前列。而在此期间,蒋新松曾数次因病入院,甚至因服药过量中毒抢救。



最后的6天:工作直至生命燃尽


“回顾蒋新松生命中最后的几天,会发现,其间凝聚和彰显了主导他一生的幸福观、价值观、人生观!”与蒋新松共事多年,曾经担任科技处处长的纪慎之这样说道。



66载人生,40年科研,他像一台永不停歇的机器。医生叹息:“他的心脏早已千疮百孔。”而他说:“若对社会无贡献,长寿何用?”


△1996年,蒋新松院士在沈阳自动化所学术研讨会上作报告

1997年6月,烟波浩淼的太平洋,一艘中国考察船在夏威夷以东1000海里的海平面上,由蒋新松亲自请命出征的中国6000米水下机器人CR-01试验应用成功。在这载入机器人史册的重要时刻,19位科技人员肃立甲板,将蒋新松的部分骨灰撒入太平洋,让这位酷爱大海的中华赤子,投入大海的怀抱,在大海中永生。




今天

当人形机器人逐渐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

我们不应忘记

一位江阴籍院士

如何用一生在冻土播下智能化的种子

以战略眼光奠基国家科技命脉



斯人已逝

精神长存

蒋新松曾告诫后辈

“方向是干出来的,不是讨论出来的。”

江阴举办的一场场机器人赛事

正是对蒋新松精神的深刻传承

也是“科创江阴”的生动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4

标签:科技   江阴   机器人   中国   水下   科学家   苏联   小学   计划   技术   南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