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资300亿,历时8年,从2013年开始建设2021年竣工开放的明太原县城,一直在民间颇有争议,似乎除了因为张艺谋的《满江红》火爆了一下以外,一直不温不火,从经营效果上远不如平遥古城和忻州古城,所以批评的声音居多。
但我倒不这么认为。
站在更高维度上看这个事情,真正懂太原历史的人,懂得综合深度思考的人,可能才会做出这样的重建决策。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思考,哪里是太原的根?哪里是太原的福地?
就像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选择首都一样,有一个“民族的重心”特别有意思的学说。军事政治经济文化都强盛的朝代都在长安;选在南京附近的王朝都很短命或者动荡;北宋选在了西安,南京,北京的三角中心带开封,经济文化非常强但奇怪的军事很弱……
所以懂太原历史的人,知这座城最鼎盛的时代一直是晋阳城时代,那个时候这座城市的地位远高于今天。
所以投入巨资重建这座城的决策者,是否还有一些无法明示但藏在内心深处的决策思考,不得而知。不排除重建这座城,也是从更高维度上三晋文明复兴的一个决策。
历史上有这样思考的人并不缺乏,只是敢作为者凤毛麟角。
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汾河东岸的平晋县城因洪水损毁,县治迁至古晋阳城南关村遗址。洪武八年(1375年),朝廷正式设太原县,依托晋阳古城“城池凤翔余”的格局规划新城。
因晋阳为“龙兴之地”(曾为九朝古都),明初官员避讳在原宫禁区筑城,最终选定南关村为折中方案,既延续晋阳文脉,又规避政治风险。
历史上明太原县城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从明洪武八年到清顺治五年才完成,历时270余年。不过到了解放后,大跃进期间开始系统的拆城墙,之后破四旧基本上摧毁了城里的各种古建,到了70年代老百姓盖房子找材料,基本把古城抹平了。用了不到20年!
古县城 整个设计采用“九街十八巷” 棋盘格局,四条主街连通50余处寺庙祠堂(如文庙、城隍庙)、13座牌坊及官署民居,体现“东为上”的传统礼制(县衙、文庙均位于东街北侧)。
四门城楼分祀关羽(北)、文昌帝君(东)、财神(西)、药王(南),寄托平安、文运、富庶与健康的愿景。
引风峪沟河水与智伯渠入护城河,经东南水门退入汾河,兼具防御与生态功能。
明太原县城以“凤凰城”之姿,赓续了晋阳古城2500年的文脉,其建设历程映射了明清时期地方治理的智慧:
军事防御上上从夯土到包砖、磁粉护城,见证冷兵器时代防御技术的巅峰;
文化保护上,融合儒释道信仰与民俗,成为北方县城规划的典范;
今日作为“活态遗址”,既承载历史记忆,亦为太原跻身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提供核心支撑。
更新时间:2025-08-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