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主席题词手迹
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的“贵州大学”校名,作为学校的精神象征与文化瑰宝,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更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深切关怀与殷切期望。这份珍贵墨宝的诞生、流转与最终珍藏,其背后关联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脉络与知识分子对国家文化资产的珍视与守护,是一段值得深入记述与传承的校史篇章。
题写事件的确切时间为一九五一年十一月。时任贵州大学法商学院政治经济系教授的陈述元先生,其时正在中央革命大学学习。他怀揣着对家乡高等教育发展的热忱,通过一位湖南同乡的渠道,向毛泽东主席转达了为贵州大学题写校名的诚挚请求。毛主席对此予以欣然应允,并于当年十一月,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的便笺上,挥毫写就了“贵州大学”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题字笺上除主体校名外,尚有“一九五一年十一月毛主席为贵大题字望同志珍藏”及“原乞书者留言 一九五三·九·一九”等附加文字。这些附言是由陈述元教授在一九五三年九月十九日特意加注。这一细节揭示了一段关键的历史背景。一九五三年,正值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期,贵州大学在此次调整中建制暂被撤销。在此学校发展的特殊节点,作为题字最初请托者与经手人的陈述元教授,在即将调任昆明工学院前夕,虑及这份由领袖亲题的原件可能因机构变动而面临散佚的风险,出于对历史负责、对文化珍存的高度责任感,他郑重地在原件上附言,嘱托后人务必妥善珍藏。这一行为,生动体现了一位老一辈学者深沉的历史意识与文化担当。
此后,随着国家建设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高等教育布局迎来新的调整。一九五八年,根据毛泽东同志在成都会议上提出的“每个省都应有一所综合性大学”的明确指示,贵州省积极筹备并成功恢复了贵州大学的建制。在此背景下,毛主席题写的校名原件被郑重取回,并于学校恢复重建后正式启用,成为激励广大师生奋发向前的精神旗帜。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这份题字亦是毛泽东主席为贵州省高等院校留下的唯一亲笔题字,其独特性与珍贵性不言而喻。
一九七六年,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与世长辞,举国哀悼。为永久纪念,贵州大学将这份题字原件敬送中央,最终珍藏于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使其成为国家级的革命文物与历史见证。而在贵州大学,则继续使用其精心制作的影印件用于日常标识与形象展示,这一安排既保障了原件的绝对安全与永久保存,也确保了题字精神在校园内的延续与传承,沿用至今。
从书法艺术角度鉴赏,“贵州大学”四字,笔走龙蛇,气韵贯通,在保持了毛体书法所特有的雄浑博大、豪放洒脱的整体风貌之外,亦展现出某些个性化的艺术探索。有书法研究者指出,其中个别笔画,如“贵”字的长横,在起收转折间隐约可见对传统“瘦金体”某些笔意的借鉴与融合,线条瘦硬劲健,粗细对比鲜明,赋予了字体一种清峻而神采奕奕的独特气质。当然,这种局部特征的探索并未脱离其书法风格的宏阔主线,反而增添了这幅题字的艺术价值与研究趣味。
回望这段历史,毛泽东同志为贵州大学题写校名,其意义远超乎一次简单的笔墨挥洒。它紧密关联着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体系的构建、调整与巩固发展历程。题字后的院系调整与随后的恢复重建,深刻反映了国家根据建设需要,对高等教育资源进行动态优化布局的实践。而围绕这份题字所发生的请托、加注、珍藏、移交等一系列事件,则生动勾勒出从国家领袖到普通学者,对发展教育、珍视文化资产的共同信念与一致行动。这份跨越数十年的题字,已深深融入贵州大学的血脉,成为其砥砺前行、培育英才的不竭精神动力。它时刻提醒着我们,需铭记历史,继承传统,在新时代不断推进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与力量。
更新时间:2025-11-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