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 210 年秦历三月,青海扎陵湖畔的寒风卷着雪粒,五大夫翳带着一队人马在冰天雪地里停了下来。在秦代二十等爵体系里,五大夫不算高阶,但对普通人已是难以企及的顶峰 —— 商鞅推行的军功爵制下,这几乎是平民能触及的天花板。
这趟远赴绝域的行程充满艰辛,翻越山川、穿越荒原,而他们肩负的任务却无比神圣:为追寻长生的秦始皇寻找传说中的昆仑仙药。
翳决定在此刻石留痕,用文字定格下这趟使命的印记,只是他不会想到,数月后始皇帝病逝沙丘,三年后大秦帝国土崩瓦解,这方石刻终将被风沙掩埋两千两百多年。
直到 2020 年,青海师范大学侯光良教授的团队在扎陵湖畔进行史前文化调查时,无意间在湖滨岩石上发现了这处磨损严重的石刻。
他们将石刻照片收录进《昆仑上下:青海的史前文化》一书,但因字迹漫漶不清,加之元、清两代均有派遣大臣探查黄河河源的记载,侯教授暂时将其年代定为元或清。即便如此,这枚失落的古迹还是重新回到了学术视野,只是与真相仍隔着一层窗户纸。
转机出现在 2023 年。为保护扎陵湖附近的莫格德哇古遗址 —— 那是吐蕃崛起后唐蕃古道上的重要遗存,社科院考古所仝涛研究员团队受邀前来制定发掘方案。
当年 7 月,在完成古城调查后,考古人员前往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探访,在扎陵湖北岸再次看到了这处石刻。听当地人称是清代遗存,加上表面磨损严重,众人起初并未投入过多关注。
直到 2024 年初规划发掘计划时,仝涛偶然重读石刻拓片,突然注意到 “己卯” 二字 —— 这是明确的干支纪年标识。
再细究字形,笔画婉转间竟与秦代通行的小篆颇为相似,一个大胆的推论在他心中成形:这或许是一处秦代石刻!若是真的,它将成为目前保存最好、唯一留在原址的秦代石刻。
石刻现存的 36 个字(因 “大夫” 二字为借笔合文,也可算 37 字),成为破解历史谜题的钥匙。“皇帝 / 使五 / 大夫臣/ 將方/ 采樂/ 陯翳以 / 卅七年三月 / 己卯車到 / 此翳/ 前可 /百五十 / 里” 的铭文,清晰勾勒出事件全貌:五大夫翳受秦始皇派遣,远赴昆仑之地为皇帝求取仙药。
在现代人看来,横扫六合的秦始皇追求长生有些荒诞,但放在两千多年前的时代背景下,这一行为并不突兀。战国时期阴阳家、神仙家的思想并未因秦统一六国而断绝,“服食药物可致长生” 的观念在贵族阶层风靡一时。
东汉《古诗十九首》中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的反讽,东晋葛洪《抱朴子》中 “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为天神” 的记述,都印证了当时人对仙药的笃信。而秦始皇这样一位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的雄主,自然不甘接受自然规律下的死亡结局。
传说中蓬莱、昆仑皆是神仙居所,秦始皇最初将希望寄托于东方蓬莱。据《秦始皇本纪》记载,齐人徐福上书称 “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秦始皇随即派遣数千童男女随徐福入海求仙药,结果徐福一去不回。
蓬莱无望,他便将目光转向西方昆仑 —— 传说中西王母居住的地方,藏有不死药和不死树。《尔雅》中 “河出昆仑虚,色白” 的记载,让秦代人普遍认为昆仑位于黄河源头,而扎陵湖恰好处于三江源保护区的黄河源头核心区域,这一切都让翳的西行之旅有了清晰的逻辑支撑。
2025 年 9 月 15 日,国家文物局正式认定这处石刻为秦代遗存,定名 “尕日塘秦刻石”,瞬间成为考古界 “顶流”,但也招来不少质疑。针对五个核心疑问,文物部门结合科学检测给出了详尽回应。
有质疑称 “采药” 用词不见于汉前文献,“廿六年三月己卯” 的日期与《颛顼历》不合,且 “廿六年” 嬴政尚未称帝却用 “皇帝” 称呼。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李黎解释,石刻中 “樂” 可通 “藥”,残缺字据字形推测为 “昆”;经信息增强技术处理,“廿六” 实际是 “卅七”,“一” 字残存刻痕显示应为 “二” 或 “三”,完全符合秦代纪年与用词习惯。
有学者认为字体笔画生硬,磨损 “直进直出”,疑似现代电钻等工具所为。文物古迹司司长邓超回应,两次实地勘察显示,刻石岩性为高耐磨的石英砂岩,经高精度检测,文字是用平口工具凿刻,80% 的笔画有凿刻顿挫痕迹,刻痕宽度均匀、底部多为平底形。
更关键的是,刻痕内未检出钨、钴等现代合金元素,且含有绿泥石等风化次生矿物,彻底排除新刻可能。
北京语言大学刘宗迪教授曾质疑玄武岩质地软难保存,且冬日赴河源补给困难。但岩石薄片鉴定显示,刻石实际是 “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单轴抗压强度达 48MPa,磨蚀指数 3.7,属于高耐磨岩石。
其朝向东南,避开了主导西北风的侵蚀,“背山面水” 的地形形成天然微气候保护区。而石刻记载抵达时间为 “三月”,无需冬季出发,补给逻辑完全成立。
针对 “高海拔风化严重却无地衣附着” 的疑问,自动矿物电镜分析显示,刻字区与非刻字区均有绿泥石、伊利石等风化次生矿物,且表层较软矿物含量高于内部,符合自然风化规律;刻痕发黑则是因含有微量锰铝绿泥石,与现代作伪无关。
有观点称里耶秦简显示 “昆仑” 在山东,西汉张骞对河源认知模糊,与秦代明确河源昆仑矛盾。专家解释,秦代对昆仑的认知与后世不同,石刻恰好补全了早期地理认知的空白;且扎陵湖周边自旧石器时代就是人类活动区域,早有刻石传统,并非人迹罕至之地。
作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重要成果,尕日塘秦刻石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它是我国已知海拔最高、唯一存于原址的秦代刻石,“年月日俱全” 的铭文填补了文献记载的空白,印证了秦始皇求仙药的历史细节与秦代对西部疆域的探索。
这方在风雪中矗立两千多年的石刻,之所以能成为 “考古界新顶流”,正因它让我们得以触摸到大秦帝国鲜为人知的一角,在文字与岩石的对话中,读懂历史的温度与惊喜。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