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外长7月2日刚结束欧洲三国13场高强度会谈,和法国外长巴罗握别当天,法国财长埃里克·隆巴尔就公开说“必须加强贸易壁垒对抗中国进口产品,否则中国产能将扼杀欧洲工业”。
三天后,欧盟委员会正式宣布:即日起禁止中国企业参与价值超过500万欧元的医疗设备政府采购项目,同时要求中标企业的中国原材料比例不得超过50%。
中方带着诚意谈稀土供应“快速通道”,欧盟反手给了个“杀回马枪”,这背后的算盘,藏着欧洲产业的深层焦虑。
王毅访欧时,反复强调中欧无根本利害冲突,不应因乌克兰问题损害经贸关系,甚至为欧洲企业开通稀土供应“快速通道”,直言“稀土不会成为中欧之间的问题”。
但善意未获回应,欧盟的制裁令生效时,王毅的专机还未启程。
欧盟贸易委员马罗什·谢夫乔维奇说这是为“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依据是所谓“中国87%医疗采购存在系统性歧视”的调查结论,但讽刺的是,2015-2023年间中国对欧医疗设备出口增长超一倍,而欧盟企业在中国市场始终面临准入壁垒——这87%的“证据”,不过是对中国政策的片面解读。
欧盟选医疗设备下手,绝非偶然。
高端医疗设备比如核磁共振仪,曾是欧洲的“工业皇冠上的明珠”,长期垄断全球市场。
但近年来中国实现了核磁共振等“卡脖子”设备的国产化突破,欧洲老牌厂商的市场份额开始告急。
6月20日生效的欧盟条例,直接把中国医疗器械企业排除在欧洲公共采购外,连分包份额都压缩至50%以内——这一刀,砍向的是中国技术向产业链上游攀升的脚步。
欧洲的焦虑,藏在数据里。
2015年到2023年,欧洲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例从16.2%下滑到14.1%。
新能源汽车、光伏、医疗设备这些高附加值产业,不断“东移”到中国。
当中国的技术开始抢占欧洲的传统优势领域,欧盟最恐惧的是产业空心化和话语权丧失。
还有气候问题,欧盟既想拉中国一起扛气候大旗,又担心中国在绿色产业“一家独大”,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明面上是为保护地球,暗地里却为欧洲产业划出了一道无形的壁垒——欧盟的“组合拳”,看似针对中国,实则是在为自己的产业衰落找借口。
中方的反制,来得又快又准。
7月4日,商务部公告针对欧盟输华不锈钢产品的反倾销裁定,税率27.7%-34.9%,严格遵循世贸规则——整整调查历时18个月,召开听证会9次,查阅企业账册超2000页,每一步都经得起推敲。
7月6日,中国财政部19号文件划出两条红线:超过4500万元人民币的政府采购项目排除欧盟企业;非欧盟企业投标时,欧盟产品占比不得超过50%。
这明显是对欧盟6月20日500万欧元门槛的对等回应,而政策中“在华欧资企业生产的产品不受限制”的规定,更是巧妙分化了欧盟内部阵营——德国汽车巨头依赖中国市场,法国酒商需要中国消费者,两者的对华政策立场差异日益凸显。
欧盟的贸易保护主义,看似保护了“饭碗”,最终却保护了落后。
德国70%的电动车电池依赖中国材料,欧盟42%的抗生素原料来自中国——欧盟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远超自己的想象。
2013年欧盟对中国光伏反倾销,导致自身太阳能产业停滞十年,如今在医疗设备上设障,受伤的只会是欧洲企业和消费者。
而中方反制释放的信号很清楚:中国已有能力对技术封锁说不,也有足够的工具和意志对抗不公规则。
2023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约1.4万亿元,本土品牌份额首超进口,这就是中方的底气。
欧盟明知离不开中国供应链,却依然嘴硬炒“中国威胁论”,实则是怕丢了高高在上的地位。
但中方的反制,不是为了搞对抗,而是为了维护公平——贸易应该是互利的,不是一方说了算的。
当欧洲的“工业明珠”因创新乏力而黯淡,当中国的技术突破让欧盟感到焦虑,这场博弈的结局,早已写在双方的产业实力里。
更新时间:2025-07-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