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末,很多豫剧爱好者都跑去了龙湖金融岛。
8月8日至9日,由河南卫视《梨园春》打造的“俺村最有戏·戏超总决赛”在这里打响。
从4月开始,“俺村最有戏”的节目组已经陆续走进河南乡村,把擂台从演播厅搬到村里,让村民唱主角。这次总决赛的参赛队,也是由“村队”组成。
提起艺术,很多人总会和“殿堂”等词语联系在一起,觉得到越高大上的地方演出,越能体现身份地位。《梨园春》为何要反着来,打造这样一档以“村”为主题的节目?
“拿起锄头能种地、穿上戏服能唱戏”“百姓大舞台”这次让村民唱主角
在中国的综艺舞台上,很少有一档栏目,能像《梨园春》这样,一火超过30年。
正是靠着百姓登台打擂的“接地气”做法,《梨园春》捧红了一大批民间戏曲达人,也让自己成为河南人耳熟能详的“戏曲厂牌”。
今年1月,《梨园春》三十年擂主大会上,当上百位明星擂主跨越时光同台,“百姓大舞台”的属性也更加具象化。
站在三十而立的当口上,《梨园春》如何在长红的基础上,将豫剧更加发扬光大?
把根扎进河南的泥土里,无疑是关键中的关键。
于是,在“俺村最有戏”的分站赛中,人们看到,昨天还在拿着锄头种地的村民们,转眼就穿上戏服,有板有眼唱起了豫剧。而且,每个人都不会闲着,“能唱戏唱戏、会配戏配戏、啥都不会也能当啦啦队”。这种零门槛的参与机制,让村民们没有了观众和主角之分,就像每天晚饭后,大伙坐在村里的广场上,谁都能唱上两句,充满着乡土气。这种全民的参与感,既体现了《梨园春》始终和百姓在一起的初衷,也是“俺村最有戏”自推出以来,持续爆火的原因所在。
人传人的豫剧热如何炼成?到最“土”的地方汲取最“潮”的养分
提到乡村,人们下意识会与河南联系在一起。
的确,作为“国人粮仓”、农业大省,河南同时也是全国农村人口最多的省份。
可能有人会问,现在到处都在办戏剧节、会,《梨园春》不去弄那些,而是和村民们一起耍,会不会越办越土,离艺术越来越远?
其实恰恰相反。判断一种艺术形式的土还是潮,标准就是老百姓爱不爱看。
在驻马店分站赛现场,82岁的老戏迷坐着轮椅,冒着近40度的高温现场追星。小香玉、李树建等豫剧名家,与戏迷你一句、我一句,共唱、对唱、接力唱;在潮人聚集的龙湖金融岛,许多年轻人围在护栏旁,跟着“村队”队员们哼起改编后的豫剧。
与其说这是骨子里的戏曲基因动了,不如说,是人传人的豫剧热,感染了这些以前不怎么看戏的年轻人。
往上查三代,大部分人都是农民。所以没有土与潮之分,谁把农村的故事讲好,谁就能打动人。
看看从河南走出来的达人张社长、走街串巷“打豆腐的”李富贵,哪一个不是粉丝百万,走在传播领域的前沿。正因为她们展示了乡村的真实一面,才击中了人们的内心。
从这个意义来说,“俺村最有戏”恰恰是回到地里,为豫剧的发展,汲取养分。
“科技+文化”点亮潮人聚集地 这儿不是戏剧节又胜似“戏剧节”
当然了,把豫剧发扬光大,同样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在《梨园春》三十年擂主大会上,“摇滚+歌剧+国乐+街舞+说唱”的极致混搭,就曾点燃了现场的热情。这次,节目组又专门创作推出了《俺村最有戏》主题曲,“哎,婶儿,弄啥嘞?恁高兴”“咦,我里乖,咱今儿开戏了啊”等河南方言元素搭配上魔性旋律,瞬间就激发了年轻人听下去的欲望。
在金融岛的总决赛现场,“科技+文化”的创新应用,更让现场的氛围感瞬间拉满。
在无人机编队的表演中,洛阳偃师的二里头绿松石龙灵动游弋,三门峡的“老子骑牛” 与现场青牛实景呼应,鹤壁的仙鹤与“顶流哪吒” 携乾坤圈、风火轮从天而降,焦作的无人机太极“云手” 展现刚柔并济之美,驻马店的“梁祝化蝶” 演绎爱情佳话,新乡的“空中财神” 洒落虚拟金币延续财运主题。数百架无人机以天为幕、以科技为笔,在夜空中勾勒出传统文化的立体画卷。
根据节目组提供的数据,自4月启动以来,“俺村最有戏”网络总讨论量突破14亿。节目位列黄金档节目融合传播指数第六、网络综艺榜首,成为群众文化“出圈”典范。
从线下到线上,从村里到金融岛,“俺村最有戏”一路演一路热,正是豫剧与河南这方土地的双向奔赴。
现在,让我们来回答开篇这个疑问:《梨园春》为何要反着来,打造这样一档以“村”为主题的节目?
因为真正的艺术正是源于生活,服务于人民。这种“从泥土里长出来的艺术”,比那些阳春白雪的戏剧节更有生命力。
大象新闻记者 宋迎迎
更新时间:2025-08-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