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8月2日晨,哈尔滨警备厅刑讯室铁门轰然洞开。赵一曼被拖出时,指甲尽数脱落的手指仍紧攥着半截铅笔。日本特务科长林宽重盯着她脊背上翻卷的皮肉,突然暴怒:"七次电刑!你骨头是铁打的吗?"这位东北抗联女政委昂首微笑:"中国人的骨头,向来比侵略者的刀硬。"
十个月前的寒夜,第三军二团被围在左撇子沟。赵一曼把最后半块玉米饼塞进伤员嘴里,提枪跃上雪坡:"党员跟我断后!"机枪手王友亲眼见政委左腕中弹,鲜血在雪地画出一条红线。她撕下棉袄包扎,竟用血手在桦树皮写下:"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
酷刑室的水泥地常年凝着黑紫血痂。当烙铁灼烧她的小腿,赵一曼突然哼起俄文版《国际歌》——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青春岁月随旋律浮现。特务发现她每次昏迷前总望向铁窗,便在窗外挂上件童装。她咬穿嘴唇也没吐露半字,血滴在《滨江述怀》诗稿上,晕染了"男儿岂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的墨迹。
赴刑场的囚车途经中央大街,赵一曼突然轻叩车窗。宪兵队长大野克夫以为她要交代机密,却见她凝视面包店前乞儿:"给孩子买个列巴(面包)吧。"当热面包递到孩子手中,满街百姓泪如雨下。这个黄埔六期唯一被授枪的女学员,就义前最后的牵挂竟是孩童的饥寒。
在香坊刑场,刽子手特意搬来椅子。赵一曼却推开座椅挺立风中,对宪兵摇头:"不必蒙眼。"枪响前她忽然高喊:"宁儿!记住母亲是为国而死!"藏在棉袄夹层的绝笔信终被搜出:"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际行动来教育你..."
1996年,哈尔滨档案馆公开日伪档案。在赵一曼卷宗里发现大野克夫未寄出的家书:"今日处决赵一曼,我竟在刑场落泪。此女子之刚烈,令帝国武士蒙羞。"当年乞讨面包的男孩已成老者,他在赵一曼纪念馆长跪不起,手中捧着刚出炉的列巴。
如今宜宾"一曼中学"的晨读声里,少女们朗诵着《滨江述怀》。当阳光照亮诗稿上永不褪色的血斑,恍惚映出1936年那个清晨:囚车驶过中央大街时,有个戴镣铐的女子正把面包递给街边孩童。那沾血的面包屑飘落之处,八十余年后仍生长着名为"脊梁"的精神食粮——它告诉每个后来者:有一种牺牲,能令敌人枪响时也羞愧颤抖。
人物简介:赵一曼(1905年10月-1936年8月), 女,汉族, 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人称李姐。 四川省宜宾县白花镇人(今四川省翠屏区白花镇) 。中国共产党党员,抗日民族英雄,曾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于黄埔军校六期。赵一曼1935年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在与日寇的斗争中于1936年8月被捕就义。赵一曼留有诗篇《滨江述怀》,其故里宜宾有"赵一曼纪念馆",相关电影有《赵一曼》《我的母亲赵一曼》等。
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更新时间:2025-07-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