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年代,但不代表就要忘记历史。

如今大英博物馆里,收藏的中国文物数量超过2.3万件,每一件被摆在玻璃展柜里的文物背后,都有一段被掠夺、被拆解、被破坏的历史。
现在中国越来越强了,很多国家都开始主动归还文物,英国却一直不松口,它们到底在怕什么?是不想面对那段历史,还是怕中国真的有一天能把这些文物全都要回来?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当时英法联军打进北京,进了圆明园,这座园林本来是清朝皇帝的御花园,里面收藏了无数古代书画、瓷器、玉器,还有很多中西合璧的艺术品,英法联军不仅洗劫了园子,还在撤退时一把火把整座圆明园烧成了废墟。

根据当时不少西方军官的日记和报道,很多人是在“战利品”心态下把文物带回了欧洲,甚至有人专门带着空箱子来装这些东西,就是从那时候开始,一批批中国文物出现在了英国的私人收藏里,后来再慢慢流入了大英博物馆。
除了圆明园,还有1900年八国联军进北京时的那次大规模劫掠,这次除了紫禁城外,颐和园、清朝王府、寺庙、民居,几乎所有能找到值钱东西的地方都被洗劫一空。
那时候甚至有英国军官给部下安排了“打包时间表”,谁负责哪个区域,谁负责运输,这些东西后来有的被当作礼物送给了英国女王,有的被拿去拍卖,有的直接送进了博物馆,这种明抢的方式,是很多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最初形式,而且被记录得非常清楚。

除了战争抢掠,还有一些是打着“考古”名义进行的掠夺,比较有名的就是斯坦因这个人,他是英国籍的匈牙利人,曾经在20世纪初四次进入中国西北地区,尤其是敦煌。
他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藏经洞之后,用很低的价格从驻守那里的道士手里“买”走了几万件佛教经卷、绘画和绢本文书。
按现在的说法,这种交易显然是不公平的,甚至是胁迫式的,很多东西他根本没经过中国官方允许就带走了,更夸张的是,敦煌有些壁画他是直接切割下来,用工具把整面墙上的画剥离下来,打包运回英国,这种行为在今天来看就是对文化遗产的肆意破坏。

这些文物到了英国之后,大多没有被好好对待,例如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原本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批人物画代表之一,结果被英国人用日式装裱方式修复,颜色脱落、画面变形,几乎毁了一半。
而且很多文物并没有被放在显眼的位置展出,有的只是随便放在角落里,连介绍都非常简略,像敦煌的那些佛经,有些甚至被切割成一页页,单独保存,完全破坏了原始的结构。
现在,我们国力越来越强,这十几年间,官方也尝试过用法律、外交、拍卖阻击等方式追回文物,英国却总是摆出一副“我们是世界文化守护者”的样子,他们总说这些文物属于人类共同的文明遗产,不能轻易归还。

但问题是,东西本来就不是他们的,而且是在战争、掠夺、欺骗之下得来的,英国说自己是“保管者”就能名正言顺了吗?
其实英国早就为自己设计了一套法律来避免归还文物,1963年,他们通过了一个博物馆相关的法规,规定国有博物馆的藏品不能随意移交或者归还,但这条法律只是他们自己国家内部的规定,根本不能成为国际共识。
而且类似的情况在其他国家早就有过变化,比如德国就已经归还了大量贝宁青铜器给尼日利亚,法国也归还了一批非洲文物,连美国的一些博物馆也开始和原属国协商文物归还的事宜,种种例子都说明归还文物并不是做不到,只是英国不想做。

文物的问题其实和国家实力也有关系,以前弱国无外交,说什么都没人听,现在中国强起来了,不仅在经济上是世界第二,在科技、外交、国际话语权上也越来越有影响力。
尤其是这几年,中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文物归还机制”的议题,得到了很多国家的支持,像2024年,中国再次提出加强文物原属国返还的议案,得到了七十多个国家的联名支持,这种国际层面的合力,正在逐渐给那些文物掠夺国施压。
2023年,浙江博物馆发现一件北宋汝瓷盘出现在伦敦一家拍卖行,当即通过外交渠道和拍卖行交涉,最后成功阻止了拍卖并把文物带回国内,这种案例已经不止一两起,中国政府、博物馆、民间收藏家都在积极行动,很多流失文物正一步步回到原来的土地上。

但也有很多还被牢牢控制在英国手里,像圆明园的十二生肖铜兽首,有几件就是在英国私人藏家手里,迟迟不愿意归还。
还有不少文物明明知道是通过战争得来的,但只要法律上找不到“明确证据”,英国就不松口,大英博物馆甚至在官网上公开写着,这些文物是“通过历史进程流入英国的”,用这种模糊词语来回避问题。
英国之所以迟迟不归还文物,不仅仅是因为这些东西值钱,更是因为它们象征着一种历史优势地位。

过去英国靠殖民扩张拿到无数财富和文物,现在如果归还文物,就等于承认当初的所作所为是不正当的,对一个曾经自诩为“日不落帝国”的国家来说,这种承认是很难做到的。
但同时,他们也不得不承认,今天的中国确实已经不是那个任人宰割的国家了,中国的高铁技术、航天工程、人工智能、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都在全球有很强的竞争力。
尤其是在文化层面,中国也在加大投入,不仅建设了大量高水平博物馆,还在推动传统文化复兴,这种文化自信让英国等国家感到焦虑,过去他们垄断了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解释权,现在这种局面正在被打破。

比如在大英博物馆里,很多介绍中国文物的展板都是几十年前写的,内容落后、用词刻板,根本没有反映出文物的真正价值。
而中国国内的博物馆,比如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展陈方式早已现代化,数字技术、沉浸式体验、专业讲解全面提升,这也让不少人质疑,英国真的是文物的“最佳守护者”吗?
除了文物本身,还有不少被毁掉的文化遗址是永远无法修复的,圆明园就算重建,也只是个空壳,原汁原味的建筑、文物、书画早已不复存在。

敦煌莫高窟的很多经卷和壁画,也因为被切割、搬运而支离破碎,文物不是买卖商品,而是承载历史的载体,失去了,就很难完整地讲述那段历史。
今天,中英之间的确还在一些文化事务上有合作,比如学术研究、展览交流等,但文物归还始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
中国方面一直在坚持原则,提出合法、合理、合情的追索主张,而英国方面则时常遮遮掩掩、推三阻四,每一件还在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都是一段殖民历史的见证,英国越不敢面对,就越说明这些文物的来历有问题。

中国越强大,英国越害怕,而归还文物,不是象征性的姿态,更是对历史的回应。
不管英国愿不愿意,他们迟早要面对这件事。
#上头条 聊热点##MCN双量进阶计划#
参考资料:
大英博物馆究竟有多少中国绝世珍藏?,2025-05-16,上观新闻
更新时间:2025-11-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