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幼小衔接”焦虑:一年级新生入学,家长该做好哪些准备?(二)

破解幼小衔接焦虑,一年级新生入学家长该如何准备,每年秋季开学一年级的新生家长总会陷入焦虑期,孩子会不会哭闹、上课坐不住怎么办,跟不上课程进度又该如何。近日,记者采访到滨州实验学校新一年级年级主任赵秀雯老师,赵老师告诉记者,每年接的新班,家长都比较担心孩子在入学之后的表现情况,还有适应能力的问题,很多家长不知道该如何和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也有很多的家长不敢和老师沟通,其实有效的沟通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适应,沟通的频率不用太高,每周一到两次就可以了。赵老师提到比如放学后,在接送区可以问一问孩子的表现情况,尽量避开老师备课、上课和批改作业的时间。和老师进行沟通也可以提前在班级群里留言,问清楚老师什么时候方便聊一聊孩子的情况,沟通的内容还是不要太笼统,把问题更聚焦一些,比如问老师今天孩子上课举手积极吗,和同学们相处的怎么样,这样更具体的问题可以让老师更加感受到家长的用心,能够更有效的来解决这些问题。

在与老师沟通的过程中,有些情况是必须要跟老师提前说明的,赵老师提醒家长朋友们,首先第一个就是当孩子如果有比较特殊的问题,比如说有过敏史,当天有发烧咳嗽的这种现象,那一定第一时间告诉老师,老师了解了会及时关注学生,适当的时候会紧急的联系家长。第二个就是孩子情绪有波动的时候,比如前一天晚上如果孩子哭闹着说不想上学,那么一定要告诉老师,老师第二天会关注孩子的情绪,及时用语言来疏解孩子,帮助孩子能够尽快的排减掉不良的情绪。第三个就是当孩子今天接触到一些传染病的患者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的告诉老师,学校也好及时的做好防护。第四个就是有一些特殊的需求,比如说孩子有遗尿的现象,或者是生病需要喝水,老师会及时的提醒,也会保护孩子的一些自尊。不仅是学习,家长和老师需要共同关注孩子的生活、身体包括是心理的健康。

马上就要临近开学,作为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提前去适应小学的生活,针对这个问题赵老师给出自己的建议。首先要在作息上帮助孩子来进行适应,开学之后,为了保证孩子的睡眠,晚上可能9点就要睡觉,第二天早晨7点起床,那么临近开学的这段时间,就可以提前十分钟让孩子8:50上床睡觉,6:50起床然后慢慢的运用这个假期剩下的时间让孩子逐渐适应,不至于开学之后有这种起床大战。再就是早餐,一定要保证孩子的早餐质量,不能空腹去上学,否则会影响孩子在学校里的专注力。再就是目前每天应该跟孩子有共同 20 分钟左右的活动时间,让孩子们去动一动、跑一跑,开学之后小学里会有15分钟的小课间,30分钟的大课间,孩子是要有一定的体力来进行这样的活动。另外在学习上,不需要提前学,但是要有一定的仪式感,

比如说在家里固定的空间里摆上书桌,书桌上摆上绘本铅笔橡皮,告诉孩子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然后每天固定出15-20分钟的时间,孩子们可以在这里读一读书画一画画,然后让孩子知道每天要做点与学习相关的事情。然后就是和家长们一起学习,根据认识课程表并且根据课程表去整理一下书包,都是现在在学习上提前需要去做。从生活到学习,让他们都提前养成良好的习惯,尽快的去适应自己身份的转变。

针对于即将要迎来一年级新生的家长,赵老师叮嘱道,其实孩子的适应能力远远比想象的强,每天回家不要盯着孩子今天学了几个字,又学了多少知识,而是要关注他的身心健康成长,要问问他今天开心的是什么、做了什么,另外就是不要老是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其他孩子对比,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慢开花的种子,只要慢慢的耕耘,方向正确,孩子们迟早都是会开花的。另外家长们要做好孩子的情绪垃圾桶,当孩子不想上学的时候,要给予孩子鼓励,告诉他你慢慢会适应的,也要当好学校老师的同盟军,当出现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直接、简单、有效的去进行沟通,而不是在背后或者当着孩子的面抱怨。另外就是要当好孩子的加油站,哪怕孩子只是今天自己背了书包,或者只是回答了一个问题,也要给孩子一定的鼓励,告诉孩子你今天已经超越了自己,要继续去努力。

孩子步入小学阶段,是孩子成长的一个新的起点,只要慢慢的陪着孩子认真的去做每一件事情,关注细节,那么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一定会带来更多的惊喜。孩子的成长不仅是他们的第一次,同时也是家长崭新的一刻,小学不是竞赛的起点而是探索的开始,家长与其担心孩子跟不上,不如先让自己松下来,给他们足够的信任与鼓励。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30

标签:育儿   幼小   焦虑   家长   级新生   孩子   老师   时间   情绪   情况   好孩子   小学   课程表   课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