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迟迟打不垮俄罗斯,特朗普开始对乌克兰断供,另一边,除了朝鲜之外,普京还迎来了新的外援。那么,美方的动作是不是要抛弃乌克兰?俄罗斯的新外援又是谁?
当地时间7月4日,特朗普在总统专机上接受记者采访。他坦言,自己与普京的通话“没有取得任何进展”。接着,他话锋一转称普京是“专业人士”,并承认俄方“能应对制裁”。这句不动声色的评价,背后却释放了极为清晰的信号:美国对俄乌冲突的战略态度在变化。
特朗普曾在竞选时口口声声说“上任第一天就让俄乌停战”,如今却改口称:“我不确定是否能结束冲突。”他还一再强调“乌克兰局势是拜登的事,不是我的”。态度越来越消极,立场也越来越模糊。这一系列表态看似随口而出,实则并非偶然,从通话“无进展”,到否定竞选承诺,再到把乌克兰问题甩锅给拜登,特朗普的话语中透出的,是美国准备“抽身”的信号。
事实上,五角大楼也早已用行动配合了这一点:近日,以“弹药库存告急”为由,美方直接暂停了对乌克兰的部分武器供应。其中包括此前承诺的155毫米炮弹、防空导弹、空对地导弹,甚至连F-16战机的精确制导炸弹也全被暂停了。
细究下来,这次美军嘴上说“库存告急”,听起来是后勤问题,其实还是政治决定。之前往乌克兰倾泻弹药、资金、技术,是因为那时候“值”。现在回头一看,战争打成泥潭,乌克兰没赢,俄罗斯没垮,北约疲了,这仗再打下去纯属赔本买卖。特朗普是个商人,心里算盘最清楚。援乌三年,换来的是美债高企、国内分裂、盟友观望,现在“断供”就是下的第一道“止损线”。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俄罗斯却迎来新的外援。据乌克兰情报机构披露,俄罗斯正推动一项“人道主义项目”,计划引入老挝人民军的工兵部队,在俄境内协助排雷工作。虽然只是几十人的工程小队,但意义不容小觑——这是在朝鲜之后,俄罗斯再一次通过“非常规渠道”获得外援。
老挝这个国家小,但背景不简单。它与俄罗斯及前苏联关系密切,一直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对俄罗斯抱有信任。更关键的是,这次派出的不是战斗部队,而是以“人道主义”为名的后勤工兵队,既避免了激化冲突,又做到了实质支持。
这对俄罗斯而言,是一次舆论层面的突破,也是政治联盟的加深。虽然老挝的军力并不足以扭转战场局势,但其站队姿态说明,西方阵营外,还有国家愿意与俄罗斯合作。这种趋势一旦扩展,对美西方的“孤立政策”将形成反制。
同样,朝鲜此前对俄提供正规军,也释放出一个信号:俄罗斯在东亚和东南亚,正在积极铺设“非西方”支持网。虽然这些国家不像北约那样有系统的支援能力,但对俄罗斯来说,他们提供的不是资源,而是合法性与道义上的“站台”。
而这个“站台”,恰恰是西方阵营正在失去的——美国援乌减速,欧洲政治摇摆,乌克兰则成了被推上桌的“赌徒”,背后却没有人真正想为泽连斯基兜底。由此来看,从冷战时期的阿富汗,到伊拉克、叙利亚,再到今天的乌克兰,美国的一贯策略都是“扶上马送一程”,但从不负责到底。
一旦投入成本过高、民意不支持、战略失衡,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拔管撤资”。如今,乌克兰就是最新一块“试验田”,当初用来消耗俄罗斯,转移矛盾,团结盟友;如今,价值下降,战果不佳,便准备“放弃治疗”。
可以预见,这种转变对乌克兰而言是致命的打击。没有美国主导的武器输送链,乌军的前线防线面临极大风险;防空体系漏洞增大,城市安全感下降,谈判被动加剧。说白了,今天的乌克兰不仅要面对俄罗斯,还要面对自己在西方战略棋盘中“工具化”的现实。
反观俄罗斯,虽然仍面临制裁与战事压力,却开始用灵活的策略修补国际关系。朝鲜派兵,老挝派工兵,未来可能还有更多国家“以人道之名”站上俄罗斯这边。战局虽然未明,但舆论战、外交战,俄罗斯正逐步从劣势中寻找突破。
俄乌结局尚未到来,但剧本正在重写。特朗普这次“断供”,既是乌克兰的困境起点,也是美国战略收缩的信号。同时,它也预示着俄罗斯正在突破孤立,获得新的外援支点。谁将上桌,谁会被弃,谁坐稳观众席,地缘政治的新一轮博弈,已悄然展开。
更新时间:2025-07-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