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捞女游戏》被骂上了热搜,不得不改名成《情感反诈模拟器》,但是不影响它的销量节节飙升。
《捞女游戏》的故事讲述了一个曾被“捞女”欺骗的男主——吴宇伦的复仇故事。
他出入大城市,遭遇情感诈骗、人财两空。
十年后,成立了“反捞小组”,以身为饵,周旋于多名女性角色之间,深入“情感欺诈”组织核心并展开复仇。
这个过程中,玩家可以扮演男主吴宇伦,面对多名女性角色,你可以有超200个选项可以选择,最后导向38个结局。
你可以无条件的满足女性角色的要求,最后被骗的人财两空。
你可以建立防御体系,面对她们的要求时刻警惕,吃个饭买瓶水也要AA,然后你会失去一段爱情。
游戏讲的是一个度的问题,在当下社会环境下,你应该多大程度上去满足女性的需求,这个边界感在哪里?
你又如何去识别不同性格女性,不同出生女性她们的诉求,多少是天性,多少是不得已,多少是无知?
最后是我们坚守我们的三观底线呢?还是尝试去了解不同女孩子她们的想法,她们的三观起源呢?都在这 200 多个选项里。
至少在我看来,这个游戏不管是对男人,还是对女性都有比较深刻的反思意义。
特别是年轻男性,在这个酒店和花的销量一直跌,游戏和显卡的销量节节攀升的时代,这个游戏直接给了我们一个选择一个答案一个反思。
为什么男人就应该买房买车上交工资卡?女性就应该放弃工作回家生娃带孩子?
这原本只是一部分男性和女性的选择,是他们交换的方式——低层次的男性用彩礼、房和车和工资卡去交换了一个原本配不上的女性,工资低未来发展潜力有限的女性主动选择回归家庭去照顾孩子,省去一个保姆,去做家庭主妇。
这都是部分人群得其中一个选择,不代表所有人都得如此,一个年入千万的大佬,给你上交工资卡?那你得卡塔尔公主吧!
一个商业职场精英女性回归家庭?那你至少得马斯克和贝索斯吧?甚至都不一定行。
所以年轻男性觉醒了,女性们也觉醒了,开始反思这些“应该”背后的逻辑,这个游戏刚好切中了恋爱中这种“应该”背后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会被骂呢?特别是女性们非常反感呢?
一方面当然是捞女这个词太负面了,把女性要礼物要物质付出这种现象给污名化了,特别是本身就有捞女行为的女性来说,被点破了当然不开心。
另一方面,那些本身三观很正的女孩子也会反对——你这不是在为捞女们洗白么?每一个捞女背后都有不得已的原因,那么是不是只要原因合理,男人就可以心安理得的把家里的钱拿出去“被捞”呢?
这也许能够说明,不管在恋爱关系中男女双方如何相处,还是有很多女性对于这个词特别敏感。
要礼物了容易被极化成捞女,不要礼物么又无法暗示自己的好感,还有下一步发展的期望。
那么到底要还是不要呢?如果他们真的把游戏下载下来看一遍,反而不会这么说了,因为游戏刚好能够让男人们建立一个边界感意识。
哪些是边界内的正常花销,而哪些则是边界外需要去明确的东西,去识别一个健康关系的东西。
至于捞女这个角色本身,反而没有什么问题,这是自然规律,人类社会内部性资源的不平等,必然会导致各种形式的“捞”,只是当下的网络文化把这个行为给负面化了而已。
就像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心理学家兼经济学家劳里·桑托斯搞得那个著名的“猴子货币实验”。
他把若干个猴子关在一个封闭的笼子里,笼子里有台机器,可以用货币兑换食物,桑托斯在教会猴子怎样用货币换食品之后。开始进行货币分配实验:
起初他给公猴子和母猴子分配同样多的货币,猴子的性选择一切如常。
而后,桑托斯刻意给公猴子更多货币,而让母猴子得到较少甚至没有货币。这个时候有趣的现象发生了,公猴子必须以货币为“见面礼”,送给母猴子,才能获准与母猴子进行亲热、交配。
简单的说,猴子社会也出现了“彩礼”或卖淫嫖娼。
然后桑托斯又调整公猴子内部的货币分配量,让一些公猴子拿的多,另一些拿的少。
这个时候母猴子开始呈现典型的“嫌贫爱富”的倾向,占有更多货币的公猴“妻妾成群”。而后,沦为“穷人”的公猴则开始采用暴力,急切的抢夺“富猴”的财产——其争斗烈度远胜于普通猴群单纯争夺食物。
最恐怖的是最后一个实验——当桑托斯开始有意减少投入笼子中的“货币供应量”,他发现,不仅公猴内部争抢有限货币的战争在加剧,失败者被打的奄奄一息,母猴子也开始对公猴与她们亲热时支付的礼金越发不满,而公猴开始出现强奸行为——简单的说,猴群内部居然出现了“性别对立”。
你看猴子会如此,我们人类也会如此,这和道德无关,和人性于资源的博弈有关系。
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这场博弈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并达成自己的目的。
更新时间:2025-07-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