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两年买的衣服,父母都没有穿,只是留着。”
“昨天的饭菜,今天还在吃。”
“去年的稻谷,都没有吃完,今年的新谷都没有地方放。”
看到父母的一些习惯,很多做子女的,都无语了。他们什么都有,家庭也不穷,还有一些养老金,可就是不知道享福。
最可怕的是,父母六七十岁了,还去打工,非要把自己变成忙碌不停的人。万一有个三长两短,这一到医院,所有打工的钱,都还不够花。
那些不听劝,抠抠搜搜过日子的父母,其实他们不是在省钱,而是在延续某种人生。

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的父母,从小就“穷怕了”。
父母出生在年代,是上世纪五几年、六几年。那是一个缺衣少食的年代。
在农村,很多家庭,每到青黄不接,就为一日三餐发愁。吃野菜,也是可能的。
如果不预留一些食物,到了关键时候,就真的熬不下去了。比方说,孩子身体虚弱,可是家里一粒米都没有,这什么补充营养呢?
作家莫言,就写过自己的母亲,到隔壁大娘家借米的场景。
大娘家也不富有,也是从牙缝里省下口粮。但大娘看莫言家,孩子都饿得难受,还是借了一碗米。
在新米出来之后,莫言的母亲端着一碗米,还给大娘。米是堆起来的——表达了一份感恩,也体现农村人的格局。
就说我的父母,一辈子生活在山沟,除了种地,就是去山里采摘粽叶、山胡椒卖钱。一年到头,就不见几个闲钱。
穷怕了的父母,有一个无法改变的习惯——预留东西,随时备用。
在生活条件好起来的今天,父母预留的东西,会越来越多。预留,就意味着要“吃穿都省着”。这就出现了好衣服压箱底,坏衣服常常穿;米都发霉了,晒一晒,继续存储起来之类的情况。

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的父母,一直怕“儿女混不好”。
柏拉图说过:“第一财富是健康,第二财富是美丽,第三财富是财产。”
年轻人知道,健康第一,不干那些太辛苦的活。打扮自己,神采奕奕出门,面子更足。
但是老人却总是选择“第三”,而“第一第二”视若无睹。
把财产守住,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考虑儿女“万一有是闪失”的情况。
在儿女的眼里,父母留的财产,也许不值一提。可是在父母眼里,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就一厢情愿。
在农村老家,子女都表示,不会回来定居了,不要折腾什么院落,什么房子。可是老人就折腾院落,折腾房子。
老人总认为,外面的世界不好混,子女混不好,总有一个地方落脚吧。老家的东西,就是“退路”。
在城里,老人想办法多存一点点钱。这是老人给子女的财产。老人宁愿自己什么都没有,把买棺材板的钱都掏出来,也要保护子女的平安。
看过一条消息:一个九十岁的老太太,独自种地,留下一千多斤稻谷。老太太临死的时候,反复交代儿子,一定要好好活下去,吃饱穿暖。
老太太的几个儿子,智力方面有问题。这,丝毫不能阻挡老太太对儿子的爱护。
可怜天下父母心。什么都舍不得,就舍得给子女保驾护航。

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的父母,开始放弃自己的人生,甚至认为自己时日无多。
也有一些六七十岁的父母,是很悲观的。
他们认为,自己已经很老了,也没有什么前程了,不需要面子什么的。那就越简单生活越好。
老人还信奉一些古人的话:“七十不添衣。”
反正人过世了,按照习俗,衣服要被烧掉。这烧掉的,都是钱啊。老人舍不得。
如果衣服都破破烂烂,扔掉了,烧掉了,就无所谓了。
一部分老人,一旦得病,不是很严重,就开始“交代后事”。人生是很悲观的。
在这样的人生状态之下,老人哪会注重吃什么,穿什么,就是儿女买什么,都做出嫌弃的样子,认为儿女乱花钱。

做儿女的,不要讨厌父母的行为,也不要鼓励父母消费,要多理解,多顺从,然后过好自己的人生。
什么是孝?
孔子说:“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次能养。”
吃好喝好,这是最基本的孝顺。如果不是缺衣少食的家庭,这样的孝,儿女可以少做。
更多的尊重父母的行为,不要指责看不惯父母的地方。
就让父母一直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这看来是不可理喻的,但确实没有干扰父母,也是尊重。
儿女给父母买衣服,还是提前问一问,是否需要,或者带父母去买。
儿女看父母总是吃剩菜剩饭,可以告诉父母,哪里不对,但是不要请求他们会改变。
儿女多理解父母的人生,看他们一路上经历了什么,然后就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了。陪父母一起诉诉苦,都是很不错的。
记住,孝顺,论心不论迹。
从父母的人生角度看父母,你会发现,他们做的,往往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子女,为了家庭的长久,只是做法不符合儿女的人生标准。
两代人,总有一些习惯冲突,但每个人的出发点一定是善意的。
作者:布衣粗食。
配图来源网络。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