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的折叠手机,终于要来了。它的名字叫——iPhone 18 Fold。
根据多方消息,这款设备已经在鸿海工厂进入新产品导入阶段,计划在2026年下半年量产,最快会在明年秋季发布会上正式登场。苹果在折叠机赛道上慢了一步,却可能在“慢”的背后,酝酿着一次彻底的硬件革命。
关于这台折叠iPhone,外界最关注的焦点之一,是它的机身结构。不同于以往的全铝或全钛设计,苹果这次采用了一种“钛与铝混合”的全新方案。钛金属坚硬、抗扭强度高,但偏重且导热性一般;铝则轻盈、易成型、散热好,却在抗形变方面稍弱。苹果想要两者兼得,于是决定让钛负责“骨骼”,铝承担“肌肉”,两种金属交织在一起,构建出一个既轻又坚固的外壳。
这套设计思路其实很“苹果”。他们不急着堆参数,也不盲目跟风,而是在工程层面精雕细琢,找到轻与强之间的平衡点。曾经的iPhone 15 Pro因为钛合金变轻了,iPhone 17 Pro因为铝机身改善了散热,这一次的iPhone 18 Fold,则是在强度、重量和散热三者之间重新找到最优解。
这款机器的厚度更是让人瞠目。爆料称,iPhone 18 Fold展开后的厚度只有4.5毫米,比现在最轻薄的iPhone Air还薄整整1毫米。要在这么薄的空间里塞进两块柔性屏幕、铰链、电池、主板、摄像头、散热模组,几乎是挑战物理极限。也正因为如此,苹果才必须借助钛的刚性与铝的导热性能,让结构在极限薄度下依旧稳定可靠。
彭博社记者马克·古尔曼形容它的外观像“两部iPhone Air并排组合”,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iPhone 18 Fold展开后接近iPad mini的尺寸,大约7.8英寸,外屏为5.5英寸。它看起来既像一部手机,又像一台迷你平板,能装进口袋,又能处理文档、剪视频、刷剧、办公。苹果显然在尝试打造一种全新的使用形态,让折叠机不再只是“可弯的屏”,而是一种兼顾便携与生产力的设备。
另一个有意思的变化,是苹果可能会暂时放弃Face ID,改回Touch ID。原因很简单,折叠屏的形态太复杂,摄像头在不同角度下难以准确捕捉面部。指纹识别则更直接、更稳定,尤其是如果苹果把它集成在电源键里,或隐藏在屏幕下,也不会影响整体的一体感。对折叠手机而言,这可能是更聪明的选择,而不是“倒退”。
系统层面上,苹果已经在为iPhone 18 Fold打造新的iOS交互逻辑。据悉,iOS 27将加入多任务分屏、浮窗、自由拖拽等新特性,让大屏空间能真正发挥作用。折叠后的外屏用来处理通知、刷信息、拍照;展开后变身平板,轻办公、视频剪辑、图像编辑都能流畅运行。可以预见,这会是一台兼具娱乐与生产力的“双面设备”。
综合来看,苹果并不是第一个做折叠屏的厂商。三星、华为、OPPO、vivo早已积累了多年经验。苹果之所以迟迟不入场,是因为他们不想做“有折痕的实验品”,而要做“能代表行业标准的产品”。在苹果的逻辑里,任何一款新设备都必须先解决耐用性、续航和散热的基础问题,再谈创新体验。苹果若能在2026年顺利量产,把这款折叠机的可靠性和体验做成行业标杆,那它不仅会开启iPhone的“折叠时代”,也可能重新定义人们对手机形态的认知。
那么大家对此又是怎么看?
更新时间:2025-10-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