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川超川北赛区甘孜有机牦牛队与阿坝雪山雄鹰队的比赛,最终阿坝队凭借主场优势1:0小胜落幕,而甘孜队三场比赛未进一球,目前排名垫底。这场比赛虽无华丽技术,却因质朴拼劲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两支球队“放飞自我”的大脚长传和频繁高球成了全场最鲜活的幽默符号——足球时而“闯”入场外,时而飞向高空,网友不时调侃“球是想去吃牦牛汤锅”“足球也想旅游了”,更有弹幕一句“足球是想去见天堂的妈妈了”,让这份幽默瞬间又多了份温情,连解说员都调侃“这球是想替球员先尝遍高原风味”。而当甘孜门将扎西格乃带伤扑救后,队友蹲在草皮上为他系鞋带的瞬间,又让这份笨拙的可爱里多了份高原汉子的滚烫情谊。
比赛早已结束,赛场内外真正的主角,其实是“穿超”的文化碰撞——这场以“衣”为媒的赛事,让少数民族的文化基因与城市的创意巧思,在绿茵场完成了一场生动对话。甘孜、阿坝等少数民族地区的赛事组织,自带“文化即日常”的天然优势。世代相传的能歌善舞,让他们无需刻意编排,便能将赛场变成流动的文化展厅(当然,如果经过精心准备,那不仅是让人眼前一亮,更是给人心头一动)。记得9月20日的开幕式比赛中,甘孜歌舞团在现场跳锅庄时,就有不少观众跟着节奏跺地板。甘孜主场的赛前热场也从不是简单的暖场表演:男子群舞《踢踏》的脚步声震得草坪微微发麻,藏地汉子甩动长袖的力度,恰似球员即将奔袭的架势;中场休息时《三岩锅庄》的旋律一响起,球员、球迷便自发拉起手围成圆圈,舞步里藏着千百年的生活韵律,连外来观众都能跟着踏起节奏。更动人的是服饰里的细节:甘孜队橙色战衣上,贡嘎雪山纹样随球员奔跑起伏,队徽里的牦牛元素呼应着他们“坚韧如高原生灵”的拼劲;看台上,藏族阿妈披着缀满日月纹的披毡,阳光掠过针脚时,仿佛把雪山星空都铺在了观众席,与赛场的热血形成最温柔的共振。而昨晚阿坝的首个主场开幕式上,歌手齐旦布、阿斯满、王晓刚、克江联袂演唱,当地学生与全体演员携手表演,还有羌族同胞用嘹亮的歌声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九寨沟的琵琶、松潘县的花灯等极具民族特色的表演也轮番上演。中场休息时,容中尔甲领衔150余名演员载歌载舞,展示非遗和民族服饰,为观众献上了一场精彩的高原民族风情秀。凉山主场的“穿”文化更是惊艳。彝族姑娘组成的非遗啦啦队,身穿绣着螺髻山、邛海纹样的服饰,银冠上的银铃随舞步轻响,与赛场战鼓交织成独特的助威旋律。她们手中的足球印着彝族漆器的朱红纹样,把千年匠心直接“踢”进了绿茵场——这里的“穿”,是把文化绣进衣间,把仪式融入赛场,让每一位来客都成了文化的见证者。
说真的,最让我意外的目前来看还是绵阳。不像“三州”有那么厚的少数民族文化底子,但绵阳却凭着对“穿”的创意解构,把主场做成了最接地气的文化名片。这座城市的出圈密码,除了尽显科技城的独特魅力外,也藏在了“服饰即身份”的细节里。绵阳的啦啦队不是统一着装的“背景板”,而是一场流动的市井风物展:江油肥肠宝贝的围裙印着辣椒纹样,安州温泉哥的T恤绣着蒸腾的热气,三台麦冬妹的裙摆缀着金色麦穗,连平武白马艺术团都带着传统图腾的头饰登场,每个区县的特色都藏在服饰细节里。球迷联盟更把“穿”变成了集体仪式:600多名球迷身着统一红色战袍,胸前印着“绵阳雄起”的字样,手中战旗的纹路融合了北川羌绣元素,齐声高唱定制战歌时,红色浪潮里的文化符号格外醒目。赛场外的“穿”越更显巧思:绵阳把米粉摊、凉粉铺直接搬进球场周边,摊主们穿着印着“绵阳味道”的特色工装,与甘孜的牦牛肉汤锅摊形成“舌尖对话”。当绵阳球迷捧着碗看着身穿藏装的摊主切肉,不同服饰的碰撞里藏着最鲜活的川蜀烟火气。
从“三州”服饰里的千年文脉,到绵阳衣饰中的市井温情,这场“穿超”早已超越了足球竞技本身。从“川”到“穿”的一字之变,指明了最生动的方向:文化从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能绣进衣间、融进舞步、带着烟火气的生活本身。当足球掠过绣着山河的裙摆,当歌声伴着银铃响起,川超便有了最动人的川蜀底色!
【来源:四川新闻广播】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更新时间:2025-10-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