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坐高铁时,细心的乘客会发现,座位编号通常只有A、B、C、D、F,唯独没有按字母顺序排列的E座。
有F座的存在,却没有E,为何?这个看似随机的字母缺失,实则跟民航客舱座位的编号有关,毫不夸张地说,都是飞机惹的祸。
很早以前,火车上的座位编号并非像如今这样有固定的规律,各车厢的座位布局和编号方式差异较大,座位一般都采用纯数字编号。
随着铁路运输的发展和人们对出行舒适性、秩序性要求的不断提高,高铁座位的编号逐渐走向规范化,字母编号成为常见的标识方式。
高铁座位编号并非独创,而是借鉴了当时成熟的民航客舱座位编号惯例。早期的客机采用单通道设计,客舱被通道自然分隔为左、右两侧:
左侧(靠窗到过道):A(靠窗)-B(中间)-C(过道)
右侧(靠窗到过道):D(过道)-E(中间)-F(靠窗)
在飞机客舱的横向布局中,A和F永远代表靠窗座位,C和D则对应靠过道位置。在后来的发展史中,这一标准成为全球交通系统的共同规范。
我国在设计高铁座位编号时,也沿用了这一规范,延续了“靠窗为A/F”的核心逻辑,即靠窗的两个座位分别为A座和F座。
众所周知,我国的高铁(动车)座位主要为一等座、二等座和商务座,它们在车厢内的布局分别为:
一等座:“2+2”布局,两侧各2个座位
二等座:“3+2”布局,一侧3个座位,另一侧2个座位
商务座:“2+1”或“1+1”布局
以二等座为例,每排5个座位,按照“3+2”模式排列:左侧依次为A(靠窗)、B(中间)、C(靠过道),右侧则是D(靠过道)、F(靠窗)。
此时若强行加入E,不仅会打破“A/F靠窗”的国际惯例,还会让右侧的双人座出现D、E、F三个字母,与实际座位数量矛盾。
我们再来看一看一等座的“2+2”布局,每排有4个座位,编号为A、C、D、F,这里不仅省去了E座,还省去了B座,原因同样如此。
两人座无需中间位,保留A(靠窗)、C(靠过道)与D(靠过道)、F(靠窗),既维持了国际通用的靠窗/过道标识,又能避免字母冗余。
说到底,高铁上没有E座,是因为高铁的座位编号沿用了航空座位编号的2个核心原则——分区块,固定首尾字母。
分区块:以过道为界,将一排座位划分为左、右两个区块。
固定首尾字母:A和F代表靠窗座位,C和D代表靠过道座位。若区块内座位数量变化时,只能省去中间位B或E。
高铁上没有E座,正是这套源于航空、逻辑严谨的编号规则与中国高铁特定座位布局相结合的必然结果。
更新时间:2025-07-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