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呼吁“同志”重归主流,释放了3个信号,社会风向变了!

7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一篇文章,作者在其中呼吁“同志”称呼应回归主流,并称“这是社会风气重归淳朴的表现...”

关于“同志”称谓,可以说贯穿着漫长的“中国称呼史”,其语义、内涵的演变过程,更是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一种象征性折射。

“同志”一词最初见于《国语-晋语四》:“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

“同心同德”方为同志

从秦汉至明清以降,“同志”称谓,大多近于“先生”之意——说明在大多数的上古年代里,“同志”一词也并未形成近代以来的特定群体、政治属性。

无论在欧洲还是亚洲,为了体现尊卑往往都有着各种不同的特定称谓,比如“老爷”“大人”“陛下”之类明显尊卑差异的称呼,

进入现代以来,特别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运动出现,“同志”之称就成了革命者和革命精神的象征体现。

比如,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党人,在近代率先互称“同志”,“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之语,更是成了影响深远的时代印记。

再比如在中共一大党纲中,同样引入“同志”之称。

建国之后,更是统一成了更为简便的“同志”,一句同志就能走遍中国。

而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开始对过于泛化的称呼进行精准定位,比如女士,一开始就能称呼所有女性;

可也因为过于正式,且在一定程度上指成年女性,而对于年轻的女性,也就延伸出了小姐的叫法。

可小姐这个称呼没多久,很快就成了对“性工作者”的“雅称”。

为了避免这层带有一定侮辱性的歧义,人们又开始用美女称呼女性,现在的“美女”,仅仅取决于对方是不是女性。

包括“同志”一词,也被互联网赋予了特定含义。

时代变化需求下的称呼

早期人们在互联网上不方便直接称呼同性恋,便只好引以“雅称”,“同志”一词也就随之在特定群体有了新的含义。

由此可见,随着现代发展越来越快,更新的步伐越来越快,称呼的变化也不可避免的发生了改变。

这一现象在围绕年龄上的称呼尤为明显。

过去人们仅仅绕着辈分,称呼为姐姐、阿姨、奶奶之类年龄、辈分相关。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如今社会大多数人都会只凭借年龄来判断应该如何称呼对方。

只是年龄视觉化本就是不可靠的,万一把人家“喊大了”,只会显得尴尬,徒惹对方不快。

这时候,社会上迫切需要存在一个相对标准且规范的通用称呼。

而同志这一泛用性强的称呼,在此刻也就体现出了它的优越性,毕竟不论是老同志还是小同志,都是同志。

同样的问题在工作上也会出现,不同的职位需要不同的称呼,而以同志取代这些繁琐的称呼,不仅是平等的体现,同样彰显了语言的灵活。

跨越时代的称呼革命

用同志来称呼,可以很好的打破不同人不同称呼,对人们在无形中造成的思想压迫。

虽然现代生活中很难看到极端案例存在,但语言习惯不可避免的在影响着一部分人,通过同志这样更为平等的称呼,反而会让人在思想上认同人格是平等的这一观点。

但推广同志称呼的同时,也并不是“一刀切”代替所有称呼。

比如建国初期,《纪念柳亚子先生》中,就将柳亚子称作先生,而在日常生活沟通中,面对特定群体,“先生”“领导”之类特定差异化的称呼,则更符合语言习惯,作为日常用语,也并非是单单停留在概念上,语言本身的出现,是为了务实服务。

但现实是复杂的,在面对现实固化阶级不同、权威差异之下的现实,所谓的“主流称谓回归”,在面对这些差异时意义不大。

而从1921年开始,在上海石库门里,中国共产党一大党纲将“同志”写入历史之后,它便不再单单是一种精神认同,而是无产阶级的身份标识。

邓小平在收到“小平同志”信件时,特别圈阅“很喜欢”。

从1956年之后,无论是工厂车间还是田间地头,从国务院会议室到胡同口,一声“同志”就能瞬间拉近距离,也能在特殊年代称谓区分敌我的标签。

为何需要“同志”回归

从神经科学视角来看,真诚的称呼能刺激催产素分泌,这种激素在听到“同志”这种充满认同感的称谓时分泌量足足比“老板”高出37%,反而长期使用功利性称谓,会影响共情能力。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尔文-罗斯的匹配原理也解释,使用“同志”称谓的团队,决策效率可以提高23%,而在2024年某互联网大厂试点“同志优先”政策后,跨部门协作满意度从61%提升到89%。

在贵州侗寨,至今都保留着“路歧”的称谓,对第一次见面的称“客”,第二次称“兄”,第三次方可称“同志”。这种渐进式的称呼,与现代关系学中的“情感账户”理论不谋而合:

真诚称呼会存款,而敷衍称呼则是取款。

在现在这个快节奏时代,人人不离手机,而在数据算法控制下的信息茧房中,一声“同志”的呼唤,却恰似荒漠中的清泉,提醒着我们:真正的连接,从来不是虚拟世界的点赞数,而是现代生活中的真诚对视;

不存在辞藻华丽的称呼,而在于称呼背后那份“同德同心”。


文/编:大样哥

信息来源:呼吁“同志”称呼重归主流,这是风气重归淳朴的表现 2025-07-09 13:18 北晚在线

信息来源:称呼与风气(金台随感) 2025-07-07 10:09 北青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1

标签:历史   人民日报   风向   信号   主流   同志   社会   称谓   时代   女性   党纲   雅称   年龄   语言   尊卑   辈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