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雯
老人偏心,他们自己心里清楚吗?当被不平等对待的子女们开始控诉老人的偏心时,他们心里真的什么都不知道吗?并不是这样的,对于这个问题,我曾经问了我老家里的一个老邻居,他的话应该很有代表性。
为了方便叙述,后文使用第一人称。
我今年已经快八十岁了,坐在这张老藤椅上,看着窗外太阳一寸一寸地爬过院墙。年纪大了,思维不像年轻时那么利索,可有些事越老越想说清楚——尤其是“偏心”这两个字。
是的,我偏心。我承认,也知道。可你要问我为什么,我也说不清,只能把我心里的话慢慢讲给你听。
我有三个孩子,大儿子、二女儿、小儿子。说句实在话,他们都很孝顺,都成了家,有自己的日子。可我偏心的是小儿子,从他小时候开始,我心就偏了。
他小的时候最爱哭,也最黏我。半夜发烧,是我一勺一勺地给他喂水、擦身,坐在床边一整晚;上学时被人欺负,他第一个找的是我,说“妈,他们打我”;他结婚最晚,成家后也最不稳定。
所以你说我为什么偏心他?我心疼他。他让我觉得自己还有用,我还能“当妈”。其他孩子越来越独立,过年都要我去他们家,我是个客人;可小儿子,他不管有没有钱、过得好不好,总让我觉得,我是他靠得住的人。
这不是理由,但这是事实。我控制不住。我不是不知道我这么做,对别的孩子不公平,但人的感情真的就不是公平的。
我偏心,不是因为哪个孩子给得多,或者孝顺得多,而是因为谁更需要我,我的心就和谁靠得近。
你可能不懂我们这些老人的心理。
我们最怕的,不是穷,不是病,是没人惦记、没人问。
有时候,二女儿会很理性地安排我:“妈,这个月你住我家,下个月去哥哥那儿。”我知道她是好心,可她对我是用“计划”的。
而小儿子呢,他可能三天都不来电话,但一打来就说:“妈,想你了,来我这儿住几天吧。”
你说我听到这句话,心里怎么能不软呢?
我清楚,二女儿更稳重,大儿子出钱最多,可你要问我,谁让我感觉“还被需要”——是小儿子。
这就像一个心理学家说的:人老了以后,不再追求公平,只在乎谁能带来温暖和爱。
我们不是天平,不是法院,我们是有血有肉的母亲。你陪我多,说话让我舒服,我自然就靠你近。
说真的,我从来没怨过小儿子。哪怕他有时候真的不争气,工作换了几份,房贷压得喘不过气,有时候连我的那点生活费,他都会“赖账”。
可我心里就是心疼他。就像我年轻的时候,最疼那个哭得最凶的娃,最舍不得打的,就是他。
有一次我生病住院,大儿子和女儿轮流照顾我,小儿子没来。他打电话说工作走不开,可你知道吗?我心里一点都不怪他。我还替他说好话:“他压力大,不能老麻烦他。”
你看,这是不是不公平?当然是。但我改不了。
因为我心里始终觉得:他才是那个最需要我的人。
人到老了,谁对你好重要,但谁“需要你”更重要。你会下意识地,去护着那个需要你的人,哪怕你知道,他可能并没付出最多。
有时候我能感受到,大儿子看我给小儿子多包点菜,眼神里有点凉;女儿嘴上不说,可后来就不常打电话了。
我知道,他们心里不舒服。他们心里在想:“我们做得更多,妈凭什么对他那么好?”
可你要知道,我不是一个“计算器”。我不会去把谁花了多少钱、谁看了几次病记下来。我只记得那天小儿子说,“妈,你要是走了,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那句话,听到心里,比千句谢谢都来得深。
你说这是自私也好,是软弱也罢,我只能说,人到晚年,最舍不得的,是感情,不是道理。
我不是铁石心肠。有时候夜深人静,我也会想,二女儿其实最辛苦,她忙工作、管孩子,还得每周给我送菜送饭;大儿子给我买了最贵的医保,什么都替我安排妥妥当当。
可为什么我反而不那么“想念”他们呢?
我慢慢想明白了:因为他们太“强大”了,太“能干”了,我在他们面前,没了做母亲的感觉。
他们让我觉得我已经“退场”了,不再被需要。
而小儿子,会哭、会诉苦,会说“妈你帮我看看这个怎么弄”,让我觉得我还在“舞台”上,还有价值。
我不是不爱其他孩子,我只是更想紧紧抓住那个让我感觉“自己还重要”的孩子。哪怕我知道,他并不那么依靠我了,我也宁愿自欺欺人地相信。
你要说偏心是错误,我认。你要说我不公平,我也认。
可我真的想让大家理解——我不是不感激那些对我好、为我付出的孩子,我只是更依赖那个让我“有存在感”的孩子。
可能你听着会生气,但我请你换位想一想——
如果有一天你老了,腿脚不好,记性也差了,你会更喜欢那个天天提醒你“这个不能吃”“那个要少说”的孩子,还是那个哪怕一无所有,也蹲下来帮你剪脚指甲,说“妈,你老了我养你”的那个?
有些偏心,不是从谁更有出息开始的,是从谁让你感觉“你还有用”开始的。
我不是“明知偏心还不悔改”的那种人。我心里清楚得很,可我控制不了我心里的那股“亲”——那是一种年纪越大越无法割舍的牵挂。
我愿意说出心里话,不是为了让你原谅我,而是让你明白我们这些老人的难。
我说这些,不是求原谅,更不是要给偏心找理由。我只是想让孩子们知道,我们做父母的,不是机器,也不是圣人。我们有喜好,有感情,有软肋。
我们有时候偏心了,不是因为你不够好,而是因为我们老了、怕了、脆弱了,想抓住点让我们“还像个妈”的东西。
人到晚年,最怕的不是孤独,是“被边缘”,最贪的不是钱,是“存在感”。
如果你读到这里,还愿意理解我们这些偏心的老人,那么谢谢你——你比我们更成熟,也更有智慧。
——一个坦白自己偏心的老母亲
更新时间:2025-09-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