鲲屿哨所工作室
编者的话:父亲萧道应告诉萧开平:“你曾祖父是抗日战死的。”1895年清政府签下《马关条约》,被迫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从1895年到1945年,从步月楼之役,到奔赴大陆抗日,再到台湾光复,萧家几代人一直为台湾摆脱日本殖民统治回归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台湾光复80周年之际,《环球时报》记者采访屏东抗日家族萧家的后人、台湾抗日志士亲属协进会荣誉理事长萧开平,听他讲述萧家几代人的抗日故事。本文以第一人称整理萧开平口述内容。
“我要用敌人教我的东西来对抗敌人”
1916年1月,父亲萧道应在台湾出生,那时日本已经殖民统治台湾20年。受萧家祖辈抗日经历影响,父亲传承了萧家的抗日精神,坚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
父亲从小就很聪明,读书成绩很好,中学时代总是跳级完成学业。1936年,父亲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台北帝国大学医学部。台北帝国大学是日本人成立的,日本学生想上不怎么需要考试,但台湾学生要考,且竞争很激烈,“1936年是台北帝国大学第一年开设医学部,那一届医学部的日本学生有40多个,而台湾学生只有十几个”。
日据时期,台湾学生的考学范围很有限——不能读政治、法律等,所以很多台湾精英都是医学专业出身,我父亲最终也选择了学医。在医学部读书父亲很用功,想学有所成后到大陆参加抗战,那时候他心里一直这样想:“我要用敌人教我的东西来对抗敌人”。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当时还在读大二的父亲马上就向老师申请,“我现在也要到祖国参加抗战”。但老师建议他完成学业后再去,于是1940年父亲毕业后奔赴大陆。
父亲为赴陆抗日做了很多准备,如学普通话、锻炼体能等。每到周末,他都会先坐火车出台北,然后走一二十公里路翻山回来,以提高脚力。父亲还找补习班去学普通话,也因此结识了我母亲,母亲就是当时教他普通话的老师,两个人志同道合,都想参加大陆抗日。
撕掉自己的日本护照
1940年,我父母终于如愿踏上前往大陆的征程。当时战局复杂,大陆沿岸基本被日本占领,很难直接渡海到达,为躲避日军盘查,两人先以探亲为由前往上海日租界,接着通过上海英租界搭乘英国的船到香港,最后从香港进入祖国大陆。
在从上海到香港的船上,父亲和母亲心潮澎湃,他们遵从自己的内心,干了一件一直想干的事情——抛弃日本籍,他们把自己的日本护照撕掉,要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然而和大陆同胞一起抗战的愿望并没有很快实现,从广东登陆后,我父母被国民党军队当成日谍拘捕。
父亲被审问了好几轮,内心越来越愤慨,最后直接在法庭上用普通话大骂:“我救国有罪吗?你们竟然要把我枪毙!”当时法官是广东人,听不懂普通话,还疑惑父亲为什么这么凶,后来通过别人翻译才知道我父亲说的内容,法官想了一想,觉得事情不太对。
恰好台湾抗日志士丘逢甲之子丘念台到广东,因为对台湾局势较为了解,丘念台被请去帮忙审理,了解到我父母是真心想回祖国抗战,便将他们保释了出来。后来经审查确实没有问题,父亲母亲就被派到广东南雄陆军总医院当医官和护士。
因为想参加更多前线的工作,1940年父母到广东惠州、罗浮山地区加入丘念台领导的“东区服务队”。父亲在那里发挥了自己的专业特长,成立医疗站给伤兵清创,服务周围老百姓。他制出很多药膏和药水。有伤者到父亲那里时骨头都露出来了,父亲给他清创一下涂上自己配制的药膏,一个礼拜就可以起来走了。
比较麻烦的是疟疾,治疗疟疾需要药物奎宁,只有日军占领的大城市货源充足,父亲当时被日军通缉,但还是会潜进广州想办法拿药。有一次母亲被日军抓住,幸而认识当时给日军当翻译的人,得其帮助才逃过一劫。父亲也曾被人告密暴露行踪,当时在亲戚的帮助下,才化险为夷。就这样,父亲和母亲躲过各种风险,在敌后施展自己的爱国抱负,直到1945年台湾光复。
这是两岸共同的记忆
抗战胜利后,大陆需处理台籍日本兵问题,要把他们送回台湾,我父亲被委任为在广州设立的台籍官兵集训总队的中校政训主任,他对台籍日本兵说:“你们现在已经不是日本人了,中国抗战胜利,以后你们是中国人了。现在我要带你们回台湾,当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回顾父母的经历,我曾疑惑,为什么他们20世纪40年代的时候想到祖国大陆去参加抗战?当时日本一度占据战场优势,为什么他们还要主动进入战争漩涡?后来看到我们中华民族在抗战中奋力抵抗,才明白民族危亡时刻,打不过也要打,生死存亡间就只有一条路可走。也因为知道“光复台湾,必先保卫祖国”,想要为国家民族贡献一份力量,我父母一定要投入大陆抗日。
父亲和母亲的故事只是诸多台胞抗日经历中的一小部分,从1895年到1945年,台湾涌现出很多抗日志士,他们每一个人的故事都很动人。为挖掘更多台湾人抗日的故事,我们成立了台湾抗日志士亲属协进会。
其实祖国大陆的抗日故事更多。民族危亡时刻,很多台湾人来到大陆抗战。同时也不要忘记,1895年,很多台湾之外的祖国同胞奔赴台湾,为保台牺牲,这些是我们两岸共同的记忆。
为了两岸的和平统一,我们要共同铭记这段抗战历史,台湾人与大陆人血脉相连,无论是在文化宗教方面,还是语言文字上,我们都心连心在一起。
“步月楼”记录萧家祖辈抗日过往
萧家的抗日史可追溯到我高祖父萧光明时期。萧家祖上故居在山东兰陵,后移居到河南,又到广东梅州,清朝时来台湾经营染布、粮食等生意,积累一定基业后移居到今屏东县佳冬乡,成为当时的大户人家。客家人的民族意识较强,敬重中华文化,萧家祖屋五堂六院,有的叫“河南堂”,有的叫“兰陵堂”。我们要记得自己的来处,无论身在哪里都要记得自己的原乡。
清朝时期,客家人聚居的台湾六堆地区有土豪作乱,客家人就组建义军帮清政府平乱,如有外族侵略,客家人肯定也会挺身而出。1895年10月,日军从台湾南部的屏东枋寮登陆,向北进攻。枋寮位于左堆(佳冬地区)附近,我高祖父萧光明当时是六堆义军副总理兼左堆义军总理,便率领军民进行抵抗。
高祖父料到日军可能从枋寮登陆,提前让人放海水淹田、在竹林埋伏放冷枪,以阻止其靠近。但日军攻势较猛,大家一直退守到萧家祖屋的“步月楼”。
萧家祖屋位于南北交通要道,因规模较大,被当成左堆重要防御工事。萧家祖屋呈双回字形,设有外墙和内墙,外墙外面是一条小小的“护城河”。利用屋宅结构优势,高祖父让人把这条河挖深、灌满泥浆。日军攻来时以为这是一条很浅的水沟,很多人跳进去陷在里面。义军就从上面倒热水、扔石块,消灭很多日军,在战役初期取得很大胜利。
但随着时间推移,日军的援军越来越多,还从不同方向包抄,最后步月楼还是失守了。当时日军与义军的武器装备天差地别,日军是正规军,用的武器当然很先进,义军只有土枪、土炮、大刀等。义军知道他们的武器很落后,但还是要去抵抗。
这一役被称为“步月楼之役”,战斗中,高祖父次子也就是我的曾祖父萧升祥战死,高祖父三子萧月祥也身受重伤,不久后去世。步月楼上的弹痕记录着萧家祖辈带领客家人抗日的过往,现在,萧家族人已经迁出祖屋,那里变成一座博物馆,向人们讲述着台湾民众抗日的故事。
“花瓶破了,请你把它补回去”
在大陆抗日期间,父亲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了解到共产党的一些理论,甚至开始从事一些地下工作。返台后,父亲任教台大法医学系,工作之余继续进行地下工作。他一直盼望着1949年台湾解放,但先等来了国民党的搜捕,1949年父亲和母亲开始逃亡,在台湾这么小的地方东躲西藏了3年。1952年父母入狱,那时母亲已经怀上了我,所以我是在监狱里出生的。我们在监狱里生活了3年,直到1955年才被放出来。出来后父亲依旧从事法医工作,也依旧盼望祖国统一。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里保存着一只“破损的花瓶”,花瓶背后是一段父亲与台湾学者王晓波之间的“赠瓶”故事。台湾“白色恐怖”时期,有天早上7点多,王晓波的家门被叩响,他开门发现是我父亲。父亲说自己烧制了一只花瓶想送给他,王晓波收下了花瓶。而后父亲又说要送他一只花瓶,王晓波表示:“您刚刚已经送我一只了。”父亲是这样回答的:“这只花瓶有些破损,我补好了。我老了,没办法再从事统一的工作,我要把这只花瓶交给你,就好像祖国破裂了,请你把它补回去。”我想,两岸统一是父亲终身的愿望,他把统一的工作托付给了下一代,我们这一代也盼望着那一天的来临。
我很想对去世的父亲和母亲说:“祖国已经强盛了,两岸也必定统一,你们不用担心了。”
更新时间:2025-10-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