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西夏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9月30日,作为西夏陵申遗成功后的首场西夏文明专题展览,“贺兰山下‘桃花石’——西夏文物精品展”携103件(套)西夏文物精品亮相北京首都博物馆。
今天(9月30日)上午,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文物展览部主任王怡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展览来到北京,是想让更多的人能近距离看到西夏陵的精美文物,去了解宁夏回族自治区首个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
展览分四个单元,展出33件(套)一级文物
“看展之后,才知道西夏陵范围有这么大,有时间还是得去现场感受。”现场参观的刘先生说,他今天还学到了一个“冷知识”——展览名称里的“桃花石”指的是古代中亚对中国的称呼。
早在7世纪,居住于今甘肃、青海、四川一带草原上的党项族逐渐内迁至今甘肃东部、宁夏和陕西北部繁衍生息,他们是中国古代羌族的一支。公元11至13世纪,党项族建立西夏,又称“大夏国”“大白高国”等。
党项族建立西夏王朝后,来自雪域草原的游牧部族,融汇黄河流域的农耕智慧在这里繁衍生息,汉、吐蕃、回鹘、契丹等多族血脉交融,促进了西夏社会的发展进步。
西夏文残碑。西夏为更好地吸收汉文化,将汉文经典翻译成西夏文在境内大力推广流传,被称为“夏译汉籍”。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 摄
西夏陵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坐落于具有重要自然地理分界作用的贺兰山山脉南段东麓山前广袤的洪积扇戈壁荒滩上。西夏陵也是西夏王朝(1038年—1227年)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园。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情报资科科长周文訸介绍,西夏陵陵区内含9座帝陵、271处陪葬墓、北端建筑遗址以及32处防洪工程遗址,与峰峦叠嶂的贺兰山势共同形成了雄伟壮丽的陵区景观。陵区出土、采集可移动文物7100余件。
彩绘泥塑佛头像。佛头像下眼睑上有黑色“泪痕”,厚唇上墨线绘出八字胡须,下颌用墨线绘出日、月、云状纹饰。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 摄
本次展出的大部分展品来自西夏陵,展览分为共铸“中国”统序、共享经济繁华、共创“中国”之美、共遵“中国”陵制等四个单元。
王怡说,参展的103件(套)西夏文物精品中,共有33件(套)一级文物。这些展品全面呈现了西夏时期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信仰形态与艺术风格。
石雕力士志文支座(复制品)。西夏陵各陵园出土力士驮碑石座11件,其造型展现出威严气势,充满力量感,是对唐宋佛教石刻艺术的创新。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 摄
铜牛、石马、西夏文木雕版等引人关注
一走进展厅,迎面看到的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的两件镇馆之宝——鎏金铜牛和石马。铜牛、石马等动物形器是西夏随葬制度的重要内容。
不少观众上前打卡留念。鎏金铜牛由青铜铸造而成,中间空心,外表通体鎏金。牛屈肢而卧,牛首高昂,牛角耸立,两耳竖起,双眸远眺。“铜牛造型生动逼真,颈部肌肉以及皮下的脊椎骨线条清晰可见,栩栩如生,体现出西夏时期较高的金属铸造工艺水平,为国家一级文物。”周文訸说。
鎏金铜牛(复制品)。原件由青铜铸造而成,外表通体鎏金,四肢有力,体态健壮,个体硕大。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 摄
右侧的石马,四肢屈膝跪卧,马头稍垂,颈部呈弯曲状,瞪目立耳。马鬃整齐流畅地披散在脖子上,身体健硕浑圆,比例匀称。石马继承了汉唐的雕刻风格,生动再现了西夏马的形象,是西夏石雕艺术的精品。
石马(复制品)。石马原件为灰白色砂岩圆雕,总重355千克。石马四肢屈膝跪卧,马头稍垂,颈部呈弯曲状,瞪目立耳,出土时右耳残缺。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 摄
备受关注的还有惊艳亮相的西夏文中号字木雕印。1990年,宁夏贺兰县宏佛塔一次性集中出土了两千余件西夏文木雕版残块,这些雕版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制作工艺上,都直接反映出当时西夏先进的雕版印刷技术。
据周文訸介绍,雕版大小不一,有单面版和双面版。近一半的雕版已炭化变黑,字迹模糊。经过清理,按文字大小可以分为三类,大号字版有7件;中号字版最多,约占50%以上;小号字版占40%以上。木雕版的文字内容至少包含六种不同的西夏文佛经,丰富了西夏文佛经种类,为佛教史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西夏文中号字木雕印版。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 摄
记者在现场看到,此次展出的一级文物中,包括黑釉剔刻花四系扁壶、西夏荔枝纹金牌饰、彩绘泥塑佛头像、石雕力士支座等,涵盖瓷器、金银器、碑刻、雕塑、建筑残件等多种类型。
北京首展持续至12月14日,巡展将去福建、河南等地
作为西夏时期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遗存,西夏陵对我国历史上党项族创立并延续近200年的西夏王朝及君主世系具有不可替代的见证作用,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
记者此前从国家文物局获悉,陵区内发现的丰富多样的出土文物,实证了西夏王朝在丝绸之路上的中继枢纽地位,及其经由丝绸之路对中原与西域之间经济与文化交流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西夏文“内宿待命”铜牌。牌面呈铲形,上方留穿孔挂系,正面阴刻西夏文(译为内宿待命)。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 摄
同时,西夏陵在选址方位、空间布局、丧葬制度、陵墓建筑、建造技术等方面的特征,及其与贺兰山浑然一体形成的壮丽景观,充分展现了这一时期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之间,以宁夏平原为中心,不同民族、不同生业和不同文化之间的融汇与创新。
王怡介绍,本展览通过反映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西夏文物精品,彰显出辽宋夏金时期西北地区各民族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认同和文化认同,实证西夏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贡献。
此次来京的首场西夏文明专题展览将于今年12月14日闭展。不过,王怡透露,“贺兰山下‘桃花石’——西夏文物精品展”明年首站将去福建,后续会在河南博物院和山东省博物馆展出。
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
编辑 张磊 校对 杨利
更新时间:2025-10-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