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提醒:立秋之后少吃瓜多吃梨,防暑、防燥,还润肺

感谢你的阅读,友情提醒: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问诊。

“立秋到,贴秋膘!”——每到这个时节,不少人的饮食观念还停留在大补特补的阶段,甚至有人抱着西瓜继续“啃秋”;但是中医专家却提醒:立秋后,西瓜要少吃,梨子要多吃, 这是为什么?还有哪些养生细节需要注意?

一、立秋后为什么要少吃瓜多吃梨?

一转眼就立秋了,虽然太阳还挺毒,但那股子“秋意”已经开始悄悄爬上身。

早上出门还有点凉飕飕的,晚上睡觉窗户一开就得找被子盖,昼热夜凉的日子,说舒服吧也挺舒服,但对身体来说,可不全是好事。

这时候气温起伏大,白天你刚出一身汗,晚上气温一降,凉风一吹,身体的调节系统就得24小时“打工”。白天还在驱暑散热,晚上就得御寒保阳,一不小心就容易出问题,尤其是大家要是还保持着盛夏的“吃瓜”习惯,那真得当心了。

这些像西瓜、甜瓜、黄瓜、丝瓜的“瓜类选手”,中医早就归类为寒凉型,吃的时候得悠着点。

夏天吃没毛病,能清热、解暑、利尿、去湿,还能让你从内到外都降温。

翻开《中国食物成分表》,大家会发现,西瓜九成是水,黄瓜更甚,几乎全由水构成。而且它们含有维生素C、钾、果糖等,不仅能补水,还能促进新陈代谢,维持电解质平衡。

但注意啊,这是夏天的时候。

到了立秋,天气虽然还热,但身体内部已经开始“转模式”了,阳气开始收敛,脾胃的功能也开始走下坡路。饭吃进去了,不等于营养就进来了。

脾胃不给力,再好东西也吸收不了,中医早就说这俩负责运化。

可一旦吃太多寒凉食物,脾阳被寒气一冲,就容易“罢工”,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胀气、拉肚子、没胃口。

《本草纲目》原文指出:“西瓜性寒,多食积寒助湿,令人泻利。”意思是说,吃多了不仅伤脾胃,还容易拉肚子。立秋之后,气温变得不稳定,白天可能还三十几度,晚上却一下跌到二十出头。这时候大家再吃点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西瓜、冰甜瓜,对胃来说简直就是“双重暴击”。

这是为啥?

因为冷东西会刺激肚子里那层黏膜,让血管收缩,消化酶分泌也跟着变少,肠子蠕动也没以前灵活了。也就是说,我们吃一口冰西瓜,胃就得先打个寒战,然后慢慢恢复状态,这时候消化吸收就会大打折扣,时间久了,胃就开始闹情绪了,胀、痛、反酸、拉肚子接踵而来。

所以,立秋后不是不能吃瓜,但得掌握“吃瓜新规”:每次别超过200g,就差不多一大块;别再冰着吃,室温就行;饭前饭后别立刻吃,最好两餐之间吃点;胃寒、手脚凉、经常腹泻的人尽量少吃。

如果说夏天吃瓜是为了“降火降温”,那秋天就该换个思路,开始“养肺润燥”了。这个时候,最适合上场的水果是谁?梨!

梨这玩意儿在秋天简直就是润燥神器,中医讲它味甘微酸、性凉,归肺胃经,能润肺清热、生津止渴,尤其适合那种一到秋天就咽喉干、鼻子干、嘴唇起皮、便秘的人。现代营养学也不反对这个说法,梨含水量高达85%,还富含维生素C、有机酸(如苹果酸、柠檬酸)和膳食纤维。

不光能补水,还能促进胃肠蠕动、调节菌群,帮助排便,便秘星人可以放心大胆地多吃点。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也推荐,秋天适量吃点梨,有助于润肠通便、防止干燥引发的便秘。

梨的吃法多,方式不同,功效还不一样:生吃最简单直接,润肺止咳、生津止渴,适合嗓子干、咽喉痛的人;煮梨水,最经典的要数“川贝炖梨”了,梨+川贝母+冰糖,止咳润肺一把好手,尤其适合小孩秋季干咳;炖银耳百合梨汤,滋阴润燥、养颜安神,适合体质虚弱、爱上火、睡眠差的人,银耳含多糖,百合宁心安神,组合起来更补。

不过得提醒一下,梨性凉,脾胃虚寒的人别一次吃太多,建议蒸着吃或者煮熟了再吃,既保留营养又不伤胃。

每天吃一颗中等大小的梨就够了,吃多了容易引起腹泻或胀气,适得其反。

要想把立秋后的身体调整到最佳状态,除了吃得对、选得准,日常生活中的养生细节也同样关键。

二、立秋之后养生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立秋之后,如果身体养得好,可以为整个秋冬打下坚实的基础。

养得不好,则容易为秋燥、感冒、腹泻等毛病埋下隐患,下面这些注意事项,尤其值得留心:

早点睡,真的是养生第一步

大家是不是也有这种情况:一到晚上就精神,越晚越清醒,结果一拖拖到半夜才睡。小心,这可不是“夜猫子”体质,而是在透支大脑和身体的健康。

一项研究发现晚上十点到十一点这段时间睡觉,身体最容易恢复。

这个点睡,不仅对内分泌节律最友好,还能帮大脑更好地处理记忆和信息,第二天思路也更清晰。 科研团队还动用了一种叫“限制性立方样条”的统计模型,专门分析了人们的睡眠时间和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每晚睡6到7小时的人,在各种认知测试中表现最好。

记忆、口才、数学……都比那些“熬夜党”或“睡懒觉”的人强多了! 他们还把人按入睡时间分成四组:10点前、10点到11点、11点到1点,还有凌晨1点以后。最优表现基本都集中在“晚上10点到11点这波人”身上,太早太晚睡觉,无论是哪项测试,分数都略低。

而临床医生的观察也印证了这个规律:如果你经常凌晨12点半以后才睡,生物钟会被打乱,时间久了,肝脏和代谢功能可能都跟着出问题。睡不好,脾气容易暴、记忆力下降,连抵抗力都会被拉垮。

晚上,别光惦记着早点睡,睡得暖和才是关键

夏天白天是热得要命,可一到晚上,尤其空调一开,那温度说降就降。有时候吹着吹着,一觉醒来,肚子凉了、膝盖酸了、肩膀也僵了。

年轻人可能扛得住,但有老寒腿、肠胃不太好的朋友,一着凉,准出问题。

很多人觉得空调开得越低越爽,真不是那么回事儿。

一项实验专门找了大学生试睡不同温度的房间:23℃、26℃、30℃。结果发现,26℃最舒服,睡得沉,醒得精神。世界卫生组织虽然建议室温别低于18℃,但那是极限值,不是说你非得往那儿靠。现实中,如果空调开太低,尤其晚上,真容易着凉,整晚睡不踏实,第二天脑子跟浆糊似的。

所以说,晚上把空调设在26℃左右,再加条薄被子,比啥都实在。

再说运动,秋天来了,方式也得跟着变。

天一凉,阳气开始往回收,身体也得顺势调整。

要是秋天还像夏天那样拼命跑、拼命练,反倒容易把身体搞垮。中医说“汗是心的液体”,出汗多了,不光是水分流失,还伤了身体的阳气。

这个季节,最合适的就是轻松点儿的运动,散步、打太极、练八段锦、做做瑜伽。

现代医学也不反对这种慢运动,相关研究表明,像快走、太极这类低强度活动,不但能锻炼心肺,还能避免剧烈运动带来的肌肉酸痛和疲劳堆积,尤其适合中老年人。

说到秋天运动,太极和八段锦绝对排得上号。这两种练法动作慢,呼吸深,讲究顺气通脉。不光能帮身体过个好秋天,还特别护肺。

秋天干燥,本来就容易咳嗽、上火,天天坐办公室的人,一练太极,气顺了、心也静了

而瑜伽嘛,拉伸动作多,配合呼吸,肩颈一放松,肺活量自然就提升了,每天坚持个半小时到一小时,量力而行,不求多,只求舒服。

除了运动,秋天还有一个看不见的重点,那就是情绪

大家是不是也有过一进秋就心里发闷、不想说话、晚上也老睡不好?这不是大家一个人的问题,是季节带来的。中医说“肺主悲”,秋天一到,肺气弱,心情容易跟着低落。再加上天气干、阳光少,整个人更容易陷进情绪里出不来。肝气也爱在这时候打结,肝一堵,人就容易焦躁、郁闷,睡觉都不香。

现代研究也支持这说法,天一冷,白天短,阳光也少,大脑里负责情绪的激素,比如血清素和多巴胺,分泌就少了。这种激素低迷一出现,情绪就跟着下滑。

严重情绪问题时,可能表现为“季节性情感障碍”(SAD),一种与季节变化相关的心理疾病。

据说,大约有5%的人会被这个问题影响,尤其住在日照少的地方,症状更明显。

那怎么办?

除了早点休息、保持规律作息,还有三个好帮手:冥想、呼吸和晒太阳。

哈佛大学的研究发现,冥想能帮大脑重启,缓解焦虑和抑郁。尤其是腹式呼吸,简单又实用:吸气4秒、屏气2秒、呼气6秒。这个节奏能让身体进入放松状态,压力荷尔蒙(像皮质醇)也会降下来,人自然就不那么焦躁了。

另外,白天哪怕抽点空出门走走,晒晒太阳,也是帮情绪“充电”的好办法

别闷着,多跟人聊聊天,不管是家人、朋友还是邻居,哪怕随口唠两句,也能帮你从情绪的死角里走出来。秋天,本来就挺容易让人多愁善感的,大家越是把自己闷住,越难受,人要活得通透点,身体和情绪,都得动起来才行。

立秋后饮食上要少吃寒凉、多润肺养胃;作息要早睡早起、顺应节律;运动宜缓不宜猛,出汗微微刚刚好;情绪方面,更别压抑自己,走出去、晒晒太阳、聊聊天,都是养生。

参考资料

1、中国妇女报.立秋后防秋燥伤肺,先清后补.2023-08-14

2、 新华网.立秋之时 养阴之始.2016-08-08

3、健康时报.立秋遇中伏!做好“三防一养”,4件事别做太过.2024-08-07

4、实况网.天津欧亚肛肠医院给出饮食方案:即将立秋,从夏到秋,肠道如何"过渡"?.2025-08-04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9

标签:养生   立秋   医生   身体   秋天   晚上   情绪   西瓜   太极   脾胃   白天   中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