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A股三家公司集体“翻车”。*025年9月19日晚间,复旦复华、思科瑞、绝味食品先后发布公告,因财务造假被监管盯上,收到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三家公司股票将于9月22日停牌,并在9月23日起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处理,股票简称统统加上“ST”。
这不是巧合——三家公司问题虽各有不同,但套路却很一致:虚增利润、隐匿收入、少计成本,最短一年,最长五年,金额少则几百万,多则过亿,几乎每一项都踩中监管红线。
这场集中爆雷背后,是监管层对财务造假的零容忍,以及对信息披露合规性的高压态势。
复旦复华这次“摊上大事”了。根据公告,公司在2019、2020和2023年三年间,累计虚增利润高达8106.55万元,少计营业收入5324.42万元。具体操作手法也不复杂:少记成本、拖延减值,利润自然就“好看”了。
拆解来看:
问题连着三年,合规问题不是偶发,而是系统性的造假。监管部门拟对公司罚款400万元,并对董事长赵文斌等6人分别给予警告与罚款。股票将于9月23日起更名为“ST复华”,涨跌幅限制调整为5%。
从高教概念股到“问题学生”,虚增利润终成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思科瑞的“暴雷”则更让人唏嘘:这家公司刚刚上市三年,就在2022年的年报里“动了手脚”。
别看金额不大,但性质恶劣,尤其是在科创板这种对信息披露要求极高的板块。四川证监局计划对公司罚款200万元,对4名高管累计罚款360万元。
从9月23日起,公司股票将更名为“ST思科瑞微电子”,并同步实施交易限制——每日买入不得超过50万股。
科创企业也不是“法外之地”,合规红线,谁碰谁疼。
相比前两家,绝味食品这次的问题不在利润“做大”,而在收入“藏着”。
公司在2017至2021年之间,未将加盟门店装修业务收入计入财报,导致连续五年年报信息失真。虽然公告中没有披露具体金额,但时间跨度之长、涉及业务之核心,已经让监管动了真格:
作为知名消费品牌,绝味食品这次“失误”不仅影响投资者信心,也敲响了行业警钟——品牌再响,财务不实也得被ST。
这次三家公司同时被查、同时被ST、同时公告,监管意图已经非常明确:
过去,造假公司往往侥幸逃脱,甚至一边造假一边融资、分红。现在不一样了——监管变快、变狠、变细,处理节奏更集中,处罚更公开,股价、融资、企业声誉都会同步受损。
复旦复华、思科瑞、绝味食品的“集体爆雷”,不是孤例,而是一个缩影。监管层正在用实际行动告诉市场:财务造假,不管金额大小、行业属性,都会付出代价。
更重要的是,处罚不仅是对过去行为的清算,更是对全市场的警示。
未来,上市公司再想“动财报的手脚”,需要三思而后行。因为一旦出事,不只是罚款那么简单,更是信誉扫地、融资受限、股东出逃,甚至走上退市的边缘。
A股不是谁的“提款机”,财务造假也不是“低成本游戏”。这一夜三案,正是最清晰的注脚。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