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古城历经唐、宋、元、明、清多代营建,至明代形成了极为壮观的城池格局。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巩昌卫指挥使刘显主持重修巩昌府城,奠定了明清时期陇西城的基本规模:城墙周长“九里一百二十步”,高“四丈一尺”,设有四座主城门及瓮城、角楼,并以砖堞加固,防御体系完备。此后经成化、正德、万历等朝多次扩建,形成了由大城、东关、西关、北关组成的宏大格局,被誉为西北地区首屈一指的城市。
明清陇西城城门位置图
但昔日的辉煌如今已凋零。陇西城墙在清同治年间的战乱、上世纪50至70年代的拆除以及近年来城市扩张的多重冲击下,遭到了毁灭性破坏。目前,仅在县城西北角的王家门附近、南门、陇西师范(今定西市中医药科技中专)等地残存少量零星土垣。这些残段虽于2009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保护状况堪忧。
陇西北关王家门段明城墙
陇西县城西北角明城墙
陇西南门段明城墙
面对如此脆弱的遗存,首要任务是采取科学审慎的保护与修复措施。建议由专业机构对城墙全线进行详细测绘和考古勘探,精确掌握每一段残垣的位置、规模、保存状况和病害类型。在此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搜寻散落在民间的明代城砖及相关碑刻,这些实物是历史的有力证据。
对已发现的城墙残段,应立即采取工程措施,防止其进一步坍塌。重点是加固墙基、治理雨水冲刷沟壑、控制墙体裂缝发展。所有加固都应遵循 “修旧如旧” 的原则,使用传统工艺和材料,确保修复部分与原有墙体可识别、相协调。
同时,必须依法划定城墙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坚决制止任何新的侵占与破坏行为。陇西县人民检察院已于2025年初启动了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专项监督行动,这为城墙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应借此契机,彻底解决历史遗留的侵占问题。
设想中的陇西明代城墙遗址公园
建立城墙遗址公园,不仅是圈地保护,更是要让历史空间重新融入现代城市生活,焕发新生。构建“一带串联,多点呼应”的格局:以城墙遗迹线性廊道为核心纽带,将分散的残垣点(如北关王家门段、西河段等)串联起来。同时,将公园与城内的威远楼、北关正街(已进行保护性改造)、仁寿山等历史地标有机连接,形成完整的古城游览体系。
分区设计,讲述不同故事:公园内可根据不同区段的城墙特点和历史背景,设置不同的主题展示区。
城门意象展示区:在史料记载的东“永安门”、北“清安门”等位置,可通过地面标识、基址展示或采用轻钢结构艺术再现城门轮廓的方式,标识出昔日的城市入口。
城墙剖面展示点:选择一段保存较好的墙体,精心清理出一个解剖断面,清晰展示明代城墙的夯层结构、建筑材料和工艺技法,使其成为活的建筑史教材。
“数字城墙”体验馆:可在公园入口或游客中心,利用VR/AR、3D建模等技术,沉浸式复原明代陇西城“九里三”的宏大格局与壮观景象。
融合生态与公共空间功能:借鉴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的经验,将城墙保护与城市绿化、市民休闲紧密结合。在城墙两侧种植本土草木,营造舒缓的绿地景观,设置步道、休息座椅和文化浮雕墙,使其成为市民散步、健身、了解历史的美丽场所。让沉默的土墙“开口说话”,需要构建一套多层次、互动性强的阐释系统。
深度挖掘史料与口述史:系统整理《陇西县志》等地方文献中关于城墙修建、历次战役(如同治年间的城防)的记录。同时,抢救性记录民间老者口中关于古城、老街、老店铺的记忆与传说,这些是官方史料之外最珍贵的补充。
设立“露天城墙博物馆”:沿着公园游览路线,设置一系列解说牌、实物展陈和互动装置。内容可包括:
城墙建造工艺:展示夯筑工具、城砖规格,并说明“砖堞”“女墙”“角楼”等防御设施的功用。
丝绸之路上的陇西:重点展示北关正街作为商貿核心区的繁荣景象,重现药材、丝绸贸易的场景。
历史场景再现:通过艺术雕塑或场景复原,表现“铜壶滴漏报时”“商队驼铃出城”等历史画面,增强故事性。总而言之,在陇西保护明代城墙并建立遗址公园,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工程。它需要跨越时空的远见、严谨审慎的匠心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更新时间:2025-09-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