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披露!又一新型间谍案破获,大量国家秘密被窃取,手段太高超

防不胜防!没想到我们日常用到的东西,竟然成了背刺我们的“间谍”!

7月30日,央视新闻发出一则报道,大街上很多共享充电宝,已经被间谍分子盯上了。他们会用其偷走你的个人隐私,甚至是国家机密。

而随着官媒的曝光,这一间谍手段渐渐展现在我们面前,不少人看完后都纷纷,直呼“太高超了”!

那么,充电宝是如何泄密的?我们又该如何防范呢?

间谍最新窃密手段

我们平时出门在外,总是会遇到手机没电的情况,这时,随处可见的共享充电宝,就成了大家最理想的选择。

可万万没想到,这些看似方便实用的共享充电宝,却被别有用心的间谍盯上,沦为了窃密工具。

而间谍之所以盯上充电宝,是因为它能通过硬件改造与软件植入实现隐蔽窃密。

拿到充电宝后,不法分子会在其内部缝隙中植入微型芯片。

虽然这种芯片体积只有指甲盖大小,成本也才不到300元,却能在设备出厂、流转等环节躲过常规检查。

更危险的是,芯片一旦通过充电接口接触手机,就会悄悄附着在设备系统中,即使拔掉充电宝,仍能持续发送加密信号,让手机沦为被远程操控的“信息发射器”。

除了对硬件“改装”之外,软件层面的攻击同样防不胜防。

间谍会提前在充电宝内置存储中写入木马病毒,当用户插入手机充电时,病毒会借着数据传输通道自动侵入设备。

对安卓用户来说,病毒会伪装成系统提示,诱导用户开启“开发者模式”。

而这个本用于工程师调试的功能一旦打开,就像给病毒开了后门,付款码、银行卡信息甚至聊天记录都会被悄无声息地打包上传。

虽然iOS用户的设备以安全著称,却也可能被诱导点击“信任此设备”,然后其设备中的相册、定位等敏感数据就全部泄漏无疑。

而一旦信息泄露,带来的危险影响更是远超想象。

手机信息泄露后,通讯录里的亲友联系方式会成为间谍筛选目标的线索,短信中的验证码可能被用于破解支付账户,相册里的私人照片更可能沦为敲诈工具。

而对于涉及国家机密的从业人员来说,风险更是致命。

如果是科研人员的手机中招,病毒可能会窃取其存储的科研数据、项目图纸等核心资料。

这些关乎国家科技发展的机密一旦大量泄露,将严重影响国家的科技竞争力。

要是军事相关人员的手机被入侵,手机里的工作安排、军事基地周边环境照片等信息可能被窃取,对国防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更令人心惊的是,病毒能远程激活手机摄像头与麦克风,在用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居家环境、办公场景进行实时监控。

若监控到的是涉及国家机密的会议、研究场景,后果不堪设想。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泄密往往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直到设备出现异常卡顿才能被察觉,而此时重要信息早已被传输至境外服务器。

看到这,肯定有人问,这么危险的东西,为什么会在我们身边大范围传播呢?难道就没人发现吗?

事实上,这与共享充电宝的产业链特性密切相关。

从代工厂生产到品牌方投放,再到代理商维护、商户摆放,共享充电宝的整个流程涉及十余个环节,任何一环的监管松懈都可能被钻空子。

比如部分小品牌为压缩成本,会采购二手电芯组装设备,间谍便趁机在翻新过程中植入恶意组件。

而设备在不同场所流转时,缺乏统一的消毒与检测流程,也让问题充电宝得以在市场中循环流通。

此外,用户对共享充电宝的高度依赖,则进一步放大了风险。

现代人出门几乎 “机不离手”,一旦手机电量低于20%就会陷入焦虑,这种情况下,路边扫码就能取用的共享充电宝成了救命稻草”。

可多数人扫码、充电往往一气呵成,很少会检查设备是否有被动过手脚,更不会意识到一个看似正常的充电动作,可能正在将自己的信息拱手让人。

那么,面对如此危险的情况,我们应该如何防范呢?

如何防范

我们想要避免共享充电宝泄密,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养成自备充电宝的习惯。

如果必须使用共享设备,优先选择铺设在连锁商超、正规交通枢纽的知名品牌。

这类企业通常有严格的设备巡检制度,每台充电宝都会定期进行拆机检测,能有效降低风险。

在使用共享充电宝前,细致的检查也十分关键。

我们可以观察充电宝外壳接缝处是否有胶水痕迹或撬动凹痕,接口金属片是否有异常凸起,线缆是否有被剪断重接的迹象。

需要警惕的是,这些细节,往往是不法分子改装留下的破绽。

在连接时,无论手机弹出“是否允许设备访问数据”“信任该 USB 设备” 等任何提示,都要坚决选择“否”。​

此外,准备一根“纯充电线”,也能大大提升安全性。

因为这种线的内部数据传输引脚被断开,只能输送电流而无法传递信息,即便充电宝藏有病毒,也如同被堵住了窃取数据的通道。

最后,安卓用户还需特别注意,在手机设置中找到 “开发者选项” 并关闭。

因为这个功能一旦开启,就会降低系统对外部设备的审核等级,让病毒更容易获取高级权限。​

看似便捷的共享充电宝,实则可能藏着窃取信息的暗箭。

了解这些窃密手段与防范方法,不仅是保护个人隐私的必要举措,更是每个人维护信息安全的责任。在数字化时代,多一分警惕,就少一分风险。

信息来源

https://tech.cnr.cn/gstj/20250803/t20250803_527298724.shtml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4

标签:科技   国家秘密   央视   手段   间谍案   高超   设备   间谍   手机   信息   病毒   用户   危险   风险   都会   不法分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