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洛阳人管参加婚宴叫——吃“高价饭”。
那么,四五十年前呢,参加婚宴叫什么?
我10岁前在洛龙区(那时叫郊区)的李楼生活,小时候,村里人管参加婚宴,叫“吃肉”、“吃桌”。
因为,那时生活水平不高,人们难得吃一次肉,而婚宴的水席,有两品肉菜,每人都能吃一块肉。
平时,李楼人的主食,主要是虚糕(玉米面蒸制)、蒸馍(馒头)、烙馍、面条、小米汤(今称稀饭)、面汤。
蒸馍、烙馍有多种形色,面条主要分为捞面、漏鱼、汤面、糊涂面和甜面叶儿。
我最喜欢漏鱼,味道未必有多好,就喜欢看面团被挤压后,穿过瓢中的圆孔,像小鱼一样,跳进冒着热气的锅里。
饺子可望而不可即,一般过年才能吃得上。
李楼属于菜区,蔬菜品种相对多一些,但,冬季多以萝卜、白菜为主,家家腌制立芥、萝卜。
人们表达咸淡味觉,习惯以“咸”“甜”相对,通称不放盐的食品味道为“甜”,称咸度不够为“甜了点儿”。
经常听村里人说一句话:
“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不吃‘算拉倒’(意思为吃不吃都可以)。”
李楼地区的婚宴,一般叫“官席场儿”。
“官席场儿”即20世纪80年代后改称的“洛阳水席”,《洛阳市志》称“是近现代洛阳家庭菜演变的特色宴席”,这是官方厨师根据民间菜,整理出来的菜谱菜品。
所谓“官席场儿”,意思是官方宴席制式,整套菜谱为8个凉菜16个热菜。
主要有:4碟凉菜和5大碗热菜形成的“五碗四”、4碟凉菜和8大碗热菜的“八碗四”制宴席品牌。
“五碗四”宴席,一般有肉制品1碗,“八碗四”宴席一般有肉制品2碗。
在李楼地区,各村一般都有自发形成的厨师团队,根据主家经济情况,提出制作宴席意见。
“五碗四”通常用于招待少量客人;
“八碗四”和“官席场儿”一般在居民人家迎娶新人时制作;
“八碗四”宴席比“官席场儿”宴席成本低一些。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间宴席以“八碗四”居多,七十年代后,以“官席场儿”居多,同期“八碗四”制式宴席逐渐淘汰,其菜品与“官席场儿”菜品兼容。
民间厨师有口诀相传:“官席场儿三要素,高汤、胡椒、醋。”
在居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的时期,肉肉绝对是一种奢侈品,比现在的海参鲍鱼还稀有。
“八碗四”和“官席场儿”宴席中,有切得规整的方块肉和条子肉2品肉菜。
宴席一般用方桌,每桌8人,每品肉菜的方块肉和条子肉数量至少8块,可以满足每人1块。
水席的特点是汤汤水水,而大部分的汤,是用其淀粉即干粉调兑而成。
扁垛、长丸子(现称“假海参”)、焦炸丸儿、蜜汁丸儿4个主菜,也全部用红薯制品勾芡做成。
我小时候,真的是朝思暮想,盼着村里人赶紧娶媳妇,因为可以吃肉肉。
更期待的是,晚上的“送喜菜”。
所谓“送喜菜”,就是主家在婚宴结束后,将没用完的肉类和蔬菜,做成一大锅杂烩菜,然后,加一个点了红点的馒头,送给街坊邻居。
送喜菜的人,一般是和街坊邻居较为熟悉的端条盘的伙计。
送喜菜时,一个人担着两个水桶,桶里是热腾腾的烩菜,一个人用篮子担着馒头,挨家挨户送到家里。
一般来说,家里的女性长辈会待在自家门口,看到“送喜菜”的人来了,就会笑呵呵地迎上去。
说些“喜事办完了?新媳妇长得真俊!”“一定能生个大胖儿子”之类的祝福语、吉祥话。
然后,她们会拿出自家的碗,盛上烩菜,接过馒头,给放学回家的孩子吃。
我在家排行最末,哥哥姐姐大我十岁左右,一般都宠着我、让着我。
有一次,村里人娶媳妇,照例“送喜菜”。
哥哥姐姐照例让给我吃,我端着碗,兴高采烈跑到院子里,边吃边看姐姐和同村另一个姑娘踢沙包。
刚吃一口馒头,我姐就来了一个后踢,就见一个沙包迎面而来,我还没反应过来呢,沙包就掉碗里了……
一碗难得的奢侈美味,就这样喂了圈里的猪,想死的心都有了。
当时,明知道不能吃了,可还是舍不得倒掉,还偷偷抿了一口。
那滋味,至今难忘。
后来,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官席场儿”的食料逐渐丰富,鸡、鸭、鱼、鳖类成为水席食材。
1990年后,李楼酒店不断增加,婚宴、寿宴大多选择在酒店举办,一般仍旧选择洛阳水席菜谱。
但,在老一辈李楼人中,依然管参加宴席叫“吃肉”“吃桌”去。
(本文资料源于《李楼镇志》)
更新时间:2025-09-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