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立冬,朋友圈里全是“吃饺子”的照片,仿佛这就是立冬的全部仪式。
可问起家里长辈,才知道老辈人过立冬讲究多了:有的要“扫尘”,有的要“祭祖”,南方北方的习俗更是大不一样。

不少习俗现在要么没人提,要么被传得变了味。
今天就来好好盘盘立冬的那些老讲究,一次性讲清楚背后的门道。
下面,谭天道地,为你解读!
先从最火的饮食习俗说起,北方吃饺子确实有讲究,但不是随便吃的。老辈人说“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这说法和医圣张仲景有关。
相传他冬天看到百姓耳朵冻烂,就做了“祛寒娇耳汤”,把羊肉和药材包进面皮里,煮熟后分给大家吃,后来就演变成立冬吃饺子的习俗,寓意“补耳朵”又暖身。

南方的立冬饮食更有地域特色。江南一带爱吃“团子”,用糯米粉裹着豆沙或咸菜肉馅,蒸熟后趁热吃,寓意“团团圆圆过冬”;
广东人讲究“补冬”,会炖一锅人参乌鸡汤,或者买条鲥鱼清蒸,说是“立冬吃鲥鱼,冬天不生病”;
浙江绍兴的人家则要喝“冬酿酒”,用糯米和桂花酿造,酒精度不高,全家老小都能喝两口,暖身又应景。
古人讲究“立冬藏物”,不少习俗都和“收纳过冬”有关,现在知道的人可不多了。
北方农村有“立冬扫尘”的习惯,要把院子里的落叶、杂物清理干净,一是怕落叶堆积腐烂,二是寓意“扫去晦气,藏纳福气”;还要把过冬的棉衣、被褥拿出来晾晒,趁着最后几天暖阳杀菌除潮。

更有意思的是“封门”习俗,以前没有暖气,立冬后就要用纸条把门窗缝隙糊起来,防止寒风灌进屋里。
老辈人糊窗纸还有讲究,要选红色或白色的纸,糊的时候要“横平竖直”,还要在窗纸上剪个“福”字或“喜”字,既实用又有仪式感。现在有了密封胶条,这习俗也就慢慢消失了。
立冬作为重要的节气,古人还要举行祭祖仪式,表达对祖先的感恩。
在福建闽南地区,立冬当天全家要早起,准备好鸡鸭鱼肉、水果点心,到祠堂祭拜祖先,还要烧纸钱、放鞭炮,祈求祖先保佑全家平安过冬。仪式结束后,全家围坐在一起吃饭,才算完成“立冬祭祖”的流程。

除了祭祖,还有“祭冬神”的习俗。
古代皇帝会在立冬这天举行“迎冬”大典,身穿黑色礼服,带领大臣到北郊祭拜冬神“玄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民间则会在村口的土地庙前摆上供品,由村里的老人主持祭拜,孩子们围着看热闹,顺便能分到糖果,这是很多老一辈人的童年记忆。
现在有些所谓的“立冬习俗”,其实是后人编的。比如“立冬必须吃羊肉,不然会冻手冻脚”,其实羊肉性热,适合体质虚寒的人,容易上火的人吃了反而不舒服;

还有“立冬不能洗头”,说是“洗头会把阳气洗掉”,这纯属迷信,只要洗头后及时吹干,完全没问题。
谭天道地认为:其实立冬习俗不管是吃的还是做的,核心都是“顺时过冬”的智慧。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习俗虽然简化了,但其中的仪式感和对生活的热爱没变。

今年立冬,除了吃饺子,不妨和家人聊聊老家的立冬习俗,或者学做一道传统菜,把这份温暖的文化传承下去,比啥都有意义。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我是谭天道地,欢迎关注我。
#头条创作嘉年华##上头条 聊热点##立冬适合吃什么#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