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隐忍20年后,只用了9天时间,打赢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2025年10月,国际大宗商品市场被一则“静默地带火药味浓”的新闻惊醒:中国国有铁矿石买家发出命令——暂停一切以美元计价的 必和必拓(BHP) 铁矿石船货采购。不到十天,外界传出,必和必拓被迫同意从第四季度起部分现货交易改用人民币结算。这个看似短促的博弈背后,是一场布局已久的资源定价权反击,信号意义深远。


一、导火索:美元结算被叫停

2025年9月30日,据媒体报道,中国矿产资源集团(CMRG)(2022年组建,负责铁矿石进口集中采购)向全国钢企和贸易商下发“禁令”:暂停采买所有以美元计价的必和必拓海运船货。已装船货物也被“拦截”或叫停清关。

这一动作迅速引发国际市场震动。澳洲总理阿尔巴尼斯公开表态“令人失望”,呼吁关系恢复。 必和必拓方面则一开始保持低调,但有报告称,其已将部分货物卖给中国本地贸易商。

随后多方消息指出:必和必拓最终同意将其对华部分现货交易转为人民币结算,规模为约30%,但中长期合约维持美元定价,进入一个“观察期”阶段。

这一轮定价与结算权之争,是过去十多年来中国在资源领域最强势的“翻牌”之一。


二、逼近拐点:背景、历史与当下纠葛

1. 长期结构性失衡

几十年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但资源进口几乎被三大矿业巨头牢牢把控。必和必拓、力拓、淡水河谷合力掌握海运铁矿石供应的主流渠道。中国对外依存度高达80%以上。

这使得中国买家在“定价”和“结算货币”上始终处于被动。美元计价加剧了汇率风险,而矿商们则通过指数定价、年度协议等机制锁定对中国的议价能力。

2009年著名的“力拓案”便是这一结构性失衡的典型暴露:力拓雇员被查窃取中国多家钢企成本数据,使中国在价格谈判中被动挨打。尽管当年中方依法惩治了相关人员,但机构结构的弱势并未被根本打破。

2. 布局酝酿:整合与替代

近年,中国在铁矿资源与金融层面的动作明显加速:

3. 出招渐进,不是突发暴走

值得强调的是,中国并非一时冲动“掀桌子”。从8月起,CMRG已先后叫停部分“Jimblebar fines”产品采购。这一步步升高的施压,正是在拉锯中寻找最大筹码。

同样,必和必拓并未完全断腕。其对华已装货物部分仍按美元成交;部分货物被放到国内贸易商手中转卖;在价格僵局无法调和时,通过“30%人民币结算”妥协。

双方都在试探对方的底线。


三、解读:这不是一次简单的“买”与“卖”

这一次的对抗,其实是一场在金融权力、话语权、结构性逻辑上的深层较量。

1. 金融制高点:谁主“货币”就能主价

在传统商品贸易里,货币和定价权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杠杆。货币决定了资本流、融资路径、汇率风险等。而定价权则锁定利润空间。若能在一项大宗资源上切换结算货币(即由美元转向人民币),就能在货币层面对全球资源链产生“反向渗透”。

必和必拓同意人民币结算30%,意味着矿商也被拉进人民币体系。这不是“出让利益”的妥协,而是基础结构被重塑的签订。尤其在未来人民币国际化的宏观格局下,资源交易逐步渗透人民币流动性,是一种更深层的制度介入。

2. 强势买方的游戏:先有集中才有话语

过去,中国钢企碎片化、采购分散,难以形成压价合力。即便有中钢协、采购联盟,面对矿商时也常被拆解、逐个打败。此次中矿集团已经在国际舞台展现集中力量。

统一买家与部分替代供应已经具备:西芒杜铁矿项目加速上线,中国可逐步将部分对澳依赖“替换”。在这种结构下,中国的“中间成本容忍力”远高于被动接受的买家。矿商若一意孤行,风险就不是小幅降价,而是市场份额与信任被重新洗牌。

3. 短期让步 vs 长期筹码

允许30%人民币结算,是一种折中妥协。但对于矿商而言,这已经是一种“制度式让步”——如果被市场接受,未来比例可以继续扩张。与此同时,长期合约暂保美元定价,也给矿商保留了策略回旋空间。

这个策略类似“给你一根甜头”,让你启动制度变革的试点;若变革被市场认可,后续就会自发扩张。这正是“从点到面”的路径,不是一次谈判就能颠覆整个体系,但足以为长期转型打开缺口。


四、影响:今天的震荡,明天的格局

1. 钢企与矿商:谁先受伤?

钢企侧:短期最担心的是供应中断与价格波动。若矿商不配合或断供,钢企将被迫寻求替代资源,或被迫接受更高报价。但在中短期内,中国有能力以战略储备、进口多元化缓冲风险。

矿商侧:利润可能被压缩,特别是无法继续锁定美元高差价。但其更大的风险是,若放任对方突破定价红线,失去系统话语权,将在未来被结构性挤出。

2. 全球商品链,或迎连锁反应

铁矿石只是开端。若这一模式在铜、铝、锂、稀土等关键资源上被复制,那么所谓的“美元矿业霸权”将面临多点冲击。国际矿商将不得不考虑:如何在新的货币定价体系里重新布局。

此刻,全球资本界、矿业界都在密切关注:30%人民币结算是否只是开头。

3. 澳中关系:经济对抗已蔓延

此次事件不仅是商业争夺,也是国际关系的显性博弈。澳大利亚作为矿业出口大国,其对中依赖程度极高。中国暂停或调整对华采购动向,会对澳经济、外交政策带来震荡。

另一方面,北京可用此举作为更广阔“商品外交”的背书:显示其实力不仅在宏观调控,更能在底层资源体系里“说话”。


五、悬念与展望:未来几步棋如何走?

这个故事,还没有结束。

一句话:这九天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时间将见证:矿业霸权是否正在重塑;美元计价主导是否被逐步瓦解。对此,你怎么看?你认为矿商会在2026年被迫全面接受人民币结算吗?欢迎留言一起探讨。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2

标签:财经   天时   硝烟   中国   年后   战争   人民币   美元   货币   铁矿石   资源   矿业   采购   结构性   铁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