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了深秋,不少人都开始觉得身子有点沉,手脚发凉,浑身哪哪都不太舒服。特别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稍微一受凉就感冒,稍微一久坐就觉得喘不上气。
但很多人对这种小毛病并不在意,总觉得忍一忍就过去了。
可有时候,身体发出的警告真不是“吓人玩玩”的。
最近有个真实发生的事就让人挺唏嘘的。
一位62岁的女性,前一天还和邻居一起去买菜,第二天早上却突然胸闷、气短、出冷汗,送医后被确诊为肺栓塞,最终抢救无效离世,走得特别突然。
这事在当地的街坊里引起不少人讨论。
肺栓塞这种事,很多人听着觉得离自己很远,但其实,尤其是在天气变冷的季节,它真的不是小概率事件。
有时候它根本不给你机会慢慢发现,一发作就要命。
而问题就在于,它常常跟一些生活中被忽视的小细节有关,尤其是深秋以后,气温骤降,人们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如果没有及时调整,血管的变化会悄悄埋下隐患。
首先得知道,肺栓塞到底是怎么回事。
简单说就是,有东西堵住了肺动脉。
大多数时候这个“东西”是血栓,是从身体其他部位,尤其是腿部静脉脱落上来的。
这就意味着,血液本该流动顺畅,但突然卡住了气道供血的通路,心肺一下子就吃不消了。
严重的直接就出现低氧、休克,甚至猝死。
尤其是老年人,血管弹性本来就下降,血液粘稠度也偏高,如果再叠加上生活中几个不当行为,比如长期久坐、受凉后不活动、忽视血压血脂的控制等,风险就更大。
有数据统计显示,肺栓塞的致死率可以高达30%以上,尤其是在最初几个小时里,如果没能及时识别和处理,后果往往非常严重。
现在很多医生都在提醒,其实在深秋这个时节,有三件事真的要避免,特别是中老年人。
如果不注意,真的很容易诱发血管方面的问题。
第一件事就是早起猛起猛动。
特别是那种从被窝里一骨碌爬起来就去厨房干活、或者去阳台接冷风的行为,太常见了。
很多人早上醒了,感觉天还黑着,就不太想赖床,想着趁清净干点事,但殊不知,这时候血压本来就会因为交感神经激活而升高,加上温差刺激,一下起身,血管会出现短时间强烈收缩,血流状态会变得紊乱,对于血栓本来就有倾向的人来说,就是个危险信号。
第二个问题是长时间窝在沙发上或者久坐不动。
这点特别是退休在家的老人,常常上午一坐就一上午,尤其是在深秋气温低,越是冷越懒得动弹。
殊不知,长时间久坐会让下肢静脉血流变慢,这是血栓形成的高风险状态。
特别是有基础病的人,比如糖尿病、高血脂、静脉曲张,这时候血液更容易“黏住”血管壁,形成血栓。
医生在临床中就碰到不少类似的案例,有的人看电视看着看着站起来突然晕倒,送去一查才知道是肺栓塞。
第三个是穿得太少出门“锻炼”。
不少老人觉得自己得动一动,于是坚持早起去外面散步,但很多人穿得特别少,甚至有些还穿着单衣就出去了。
秋天的清晨温度低,空气干燥,风一吹冷得钻心。
这个时候,如果保暖不到位,血管容易突然收缩,加重血液黏稠,也容易诱发栓塞。
尤其是那些刚吃过饭就出去的人,更要注意。
饭后本来身体大量血液集中在消化系统,外围血管收缩明显,如果这时候再受凉、运动,血液分布会更加紊乱,很容易“出问题”。
此外,还有些老年人本身就不太爱喝水,到了秋天又怕晚上多喝水起夜,结果白天也不怎么补水,身体处于慢性脱水状态。
长此以往,血液更容易浓缩,血栓形成风险自然也就上来了。
有的家庭甚至鼓励老人少喝水,说是避免尿频,其实这是个很大的误区。
从医学角度来说,肺栓塞有时候不是一下就爆发的,它背后可能有很长一段“蓄积期”。
有的人平时就会感到腿肿、走路发沉、稍微快一点就胸闷气短,只是一直没当回事。
其实这些症状可能早就暗示了血液循环出现了问题。
如果这种时候再遭遇天气变化、冷刺激、剧烈运动,就可能会成为最后一根“稻草”。
另一方面,也不是说人人都需要过度紧张。
只要注意几个细节,其实大多数风险是可以避免的。
首先,早上醒来不要立马起身,可以先在床上活动一下四肢,伸展几分钟,让血液慢慢恢复循环。
其次,每坐一段时间就站起来走几步,哪怕只是屋里转两圈也行。
再就是合理穿衣,特别是注意下肢保暖,不要让腿脚长期处于冰凉状态。
此外,合理饮水也很重要,一天最好还是有1200毫升以上的水摄入,不是等渴了才喝。
另外一个不得不提的点是体检问题。
很多人觉得自己没事就不去医院,其实肺栓塞的很多高危因素,比如深静脉血栓、心房颤动、凝血功能异常等,是可以通过检查提前发现的。
如果发现腿一边比另一边粗,或者皮肤发紫、按压有疼痛,就要尽早去医院排查深静脉血栓。
越早发现,干预空间就越大。
从医生的角度来看,肺栓塞并不是完全不可防,也不是一发就不可治。
问题是多数人压根没想到自己会“中招”,结果耽误了最佳抢救时间。
尤其是老年人,一方面身体机制下降,另一方面症状常常不典型,比如有的人只是突然觉得胸口压抑、呼吸不顺,根本没有剧烈疼痛,但其实这就是肺栓塞的表现。
总的来说,深秋的确是一个对血管压力比较大的季节。
虽然看上去只是气温低一点,但人体的代谢、血液循环和神经调节其实已经发生了很多细微但重要的变化。
特别是中老年人,尤其本身有慢病的人,越是这个时候,越要懂得保护好自己的血管。
不要小看生活里的每一个细节,有时候就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习惯,决定了身体的走向。
身体是自己的,健康是自己的,真的别等出事了才后悔。
[1]刘敏敏.Bova评分、FAST评分对评估急性肺栓塞患者短期预后价值的相关研究[D].石河子大学,2022.
更新时间:2025-09-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