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遭遇“股债汇三杀”,对中国投资者意味着什么?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本文作者——顾行|资深媒体人


日本金融市场近期上演的“股债汇三杀”,表面上是日经指数大跌、国债收益率飙升、日元持续贬值,实际上折射出的是高负债、高宽松模式在“高利率时代”遭遇的全面拷问。

对于日常更多关注美股、A股和黄金的大多数中国投资者而言,日本似乎有些遥远,但在全球资产定价高度联动的当下,“抛售日本”(Sell Japan)的情绪,既会影响直接配置日本资产的机构与个人,也会通过汇率、利率和产业竞争,间接改变中国投资者的风险收益格局。

先看事实:日本这轮到底“杀”到什么程度?

先把基本盘摆清楚。

过去一周,日本金融市场同时出现三件事:

股:东京股市两大股指连续 4 个交易日下跌,日经 225 指数累计回调超过 2700 点,创今年 4 月以来最大单周跌幅。

债:10 年期日本国债收益率一度升至 1.8% 左右,为 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新高;20 年、30 年、40 年等超长期国债收益率也纷纷站上多年乃至历史高位。

汇:日元对美元一度逼近 157.5 日元/美元,创今年 1 月以来新低,对欧元更是跌至历史最弱水平,传统“避险货币”地位受到质疑。

股市下跌、债券价格下跌(收益率飙升)、货币大幅贬值——这就是媒体口中的日本“股债汇三杀”。

更重要的是,外媒已经把当前日本的处境,拿来类比 2022 年英国“特拉斯时刻”:激进财政 → 债市暴跌 → 货币承压 → 资产一起被砸。

对于中国投资者,这不只是一个“远在东瀛的金融故事”,而是会通过股市、汇率、商品价格,层层传导到资产组合里。

“三杀”的根源:超大号财政刺激与“Sell Japan”情绪

这轮动荡的直接导火索,是新首相高市早苗政府推出的超大规模财政刺激预期。

日本政府正在酝酿新一轮经济对策,方案总量大致在 17 万亿–25 万亿日元区间,比去年追加预算的 13.9 万亿日元明显放大。

方案涉及儿童补贴、能源补助、人工智能、半导体等长期投资,资金主要靠增发国债来筹。

问题在于:日本政府债务占 GDP 比例已接近 260%,本来就站在全球“杠杆金字塔”尖端,再加一轮超大号刺激,市场自然会问一句:“你打算靠什么还?加税?紧缩?还是靠通胀+贬值稀释?”

于是出现了典型的“政策—债务—市场”连锁反应:

首先债市先炸:预期未来国债供给猛增,传统买家(保险、养老金等)意愿不足,日本央行又在慢慢退出“无限买债”模式, 结果就是“买家罢工”,国债价格大跌、收益率一路飙升。

然后汇率跟着跌:债务高企+持续宽松+大规模发债,在投资者眼里就是“走向通胀和货币贬值的组合”,资金提前“用脚投票”——抛售日元,做空日元的套利交易重新活跃。

最后股市从“早苗行情”到“早苗踩雷”: 高市上台之初,市场押注“大刺激”利好经济,日本股市一度创阶段新高; 但当刺激规模被不断上调,焦点从“增长红利”转向“财政失控”, 高利率预期抬升估值中枢、对出口企业有利的日元贬值又被债市危机抵消,股市只好把之前涨上去的“信心溢价”吐出来。

媒体因此创造了一个新标签:“Sell Japan(抛售日本)”交易——不是只卖一类资产,而是对日股、日债、日元“三件套”同时减配。

第一层传导:持有日本资产的中国投资者,账面上在承压

对国内投资者来说,最直观的影响在三个层面:

1、直接持有日股、日债、日元的机构和高净值人群

通过 QDII 公募基金、专户、保险资金 配置日本股票和债券的投资者,近期面临的是 “资产价格下跌 + 汇率双杀”: 日经等股指回调, 日债价格明显走低, 日元贬值又把以人民币计价的回报进一步压缩。

某些以“日本高股息”“日本价值股”为卖点的产品,本来受益于前一阶段日股上行,如今净值波动会明显放大。

如果是人民币投资者通过产品间接持有,短期节奏大致是:净值回撤 → 产品回撤扩大 → 若遇到申赎压力,可能加剧被动减仓。

但需注意两个细节: 一方面,外资仍在逢低买入部分日本科技股、成长股,说明市场情绪虽然转空,但并非“全面撤离”。 另一方面,日本仍是全球第二大债市,短期剧烈调整并不等于长期机会完全消失。

2、人民币投资者的“日元理财”和旅游换汇

近年来,国内一些银行和第三方平台曾推过“日元理财”“抄底日元”等概念。

随着日元再度走弱: 前期“抄底过早”的投资者,账面汇兑损失继续扩大; 未来赴日旅游、留学人群,成本被进一步压低,但这部分是“消费端利好”,与金融收益是两回事。

对于有意配置日元资产的中国投资者,这次“三杀”至少传递出一个信号: 在日本财政与货币政策重新站稳之前,“日元=天然避险资产”的逻辑已经失效。

第二层传导:对中国股市、产业和资产价格的间接影响

日本这轮动荡,对中国投资者真正深远的影响,其实在间接层面。

1、日元长期偏弱,对中国出口企业是挑战也是倒逼

日元贬值,本质上是在给日本出口企业“打折”。

与日本在海外同场竞争的中国企业——例如汽车、机械设备、精密仪器、化工材料等, 可能会在报价上面临更大的价格压力。

某些产业链环节(如中高端制造)本就存在“中日韩”三国抢订单的局面,日元持续走弱会放大这种竞争。

对 A 股和港股投资者来说,值得关注:出口占比较高、日系竞争对手集中的板块,盈利预期可能被市场重新评估;进口日本设备、原材料、技术授权较多的企业,则有望享受更便宜的成本。

换句话说,这是一轮“有的人被打价战,有的人享受打折采购”。

2、日本利率中枢抬升,全球资产定价链条被牵动

过去十多年,日本超低利率是全球资产定价的重要基石之一,催生了大规模“日元套利交易”。现在情况在变化: 超长期日债收益率上到 3% 甚至 3.7%,意味着日本开始对全球资金释放“利率信号”。

一部分原本投向海外高收益资产的日本资金(包括机构和个人),可能会回流本国债市。

这对中国的意义在于:中国债市由于资本账户尚未完全开放,直接冲击有限; 但在全球资金资产配置层面,新兴市场整体可能会小幅被“抽血”,对某些依赖海外资金的亚洲市场(如部分东南亚国家)更为敏感,中国投资者如果持有这些地区资产,需要预警波动加大。

3、 “日元不再避险”,黄金和美元的相对吸引力上升

日元这次在全球股市回调时不升反跌,使得“日元=避险资产”的叙事被严重削弱。避险资金可能做出几种替代选择: 继续抱紧美元——强化“美债+美元”的全球核心资产地位; 强化对 黄金 的配置,因为黄金没有信用风险、也不依赖单一国家财政。

对中国投资者来说: 一方面,这利好国内黄金、黄金 ETF 以及相关上市公司, 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日元贬值并不等于黄金必跌,两者避险属性已经开始分化。

结语

日本这轮“三杀”,表面看是高市早苗政府的一次政策冒险,实质上却是所有高负债经济体都要面对的拷问:还能不能通过大规模财政刺激换取增长?债市还愿不愿意买单?货币是否已经被透支信任?

对中国投资者来说,理解日本,并不是为了短期判断“要不要买日股、抄不抄底日元”,而是借此反思:在一个债务高企、利率回到“正常水平”的世界里,真正安全的资产是什么?真正可持续的政策模式是什么?

能看懂这一点,比踩对这一次的短线波动,更重要。

声明:本文仅为宏观与市场层面的分析与讨论,不构成任何具体投资建议或决策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4

标签:财经   日本   中国   投资者   日元   资产   股市   国债   全球   财政   资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