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马上停止吃这种保健品,伤肾损肝脏,别老当养生佳品吃

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我最近买了个虫草粉胶囊,客服说补肾护肝,适合我这种经常熬夜的工程师,真有用吗?”王志远边问边把盒子放在桌子上。

他33岁,在一家软件公司做运维,长期作息不规律,平时也懒得去医院检查。

他不是养生爱好者,只是看到身边人都开始吃各种保健品,不吃反而觉得自己不跟上节奏。

他更关心一个问题:这些东西,真的安全吗?

现在市面上保健品种类太多,多到超出监管的速度。

宣传从“提高免疫力”到“清除自由基”,再到“护肝养肾抗疲劳”,几乎覆盖了所有健康焦虑。

很多人看到“天然提取”“植物成分”这类词就觉得没副作用,可问题就在这。

一个没有经过长期大样本临床试验的产品,不可能判断长期使用后的安全边界。

目前在市面上被滥用最严重的,就是含有多种复合提取物的“多功能保健品”。

比如虫草、灵芝、玛咖、人参这些混在一起制成的胶囊、粉剂、口服液。

看上去成分天然,但组合起来的毒理学反应却没人研究清楚。

肝脏是代谢这些化合物的主力器官,而这类高浓度提取物往往含有大量无法被识别的活性分子,它们不是食物,也不是药,而是模糊地带的成分。

中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曾发布过一项分析报告,指出保健品引发的肝损伤事件逐年上升。

尤其是含有“增强活力”“抗疲劳”标签的产品,占到了可疑产品的35%以上。

其中有不少是消费者主动购买的非处方类健康补充品,并非医嘱开具。

更关键的是,这类产品在临床上缺乏可控追踪。

一旦发生肝功能异常,普通医生也很难迅速判断与保健品之间的直接关系。

中草药类保健品伤肝的机理主要有三种,一是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中间毒性产物无法及时清除,二是肝细胞线粒体受到长期应激损害,三是诱发免疫性肝损伤。

尤其是含有黄酮类、三萜类化合物的植物提取物,在高浓度加工状态下,代谢负荷会成倍增加。

正常人服用尚有风险,更不用说原本就存在轻度脂肪肝或酶活性异常的人群。

更危险的是部分产品在生产环节中掺杂了违禁成分。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曾多次查出所谓“纯植物成分”的保健品中含有西地那非、泼尼松等处方药成分。

短期使用可能让人产生“有效”的错觉,但长期使用必然带来肝肾负担、激素紊乱。

这些物质掺杂后已经不是“补品”,而是非法药物滥用。

说到肾损伤,问题更加隐蔽。肾脏没有像肝脏那样明显的损伤症状。

很多人长期服用保健品却从未做过肾功能检查,即使肌酐升高也难以被察觉。

那些宣称“增强肾功能”的保健品,经常含有兴奋剂类成分,通过刺激肾上腺系统制造一种“精力旺盛”的假象,但实际上只是让身体进入应激状态。

真正的肾功能并未增强,反而是在透支。

一个容易被忽视的事实是,保健品本身并不受药品管理法约束,它们是食品的一种变形,监管主要来自《食品安全法》。

这意味着它们的成分、效能、相互作用机制,并不要求像药品那样做系统验证。

只要不含毒性超标,就能上市流通。

而大部分用户从未意识到,服用保健品不是“无害尝试”,而是对身体系统的一次次化学干预。

还有些人认为“吃一段时间,没事就说明安全”,这种逻辑是错的。

肝肾损伤往往具有滞后性,表现为慢性、不可逆、甚至在停用后仍持续发展的状态。

尤其是对年龄在40岁以上、原本就有慢病基础的群体,这类伤害更容易被归咎于年龄而非产品。

很多中老年用户服用保健品多年,直到出现肾功能不全或肝纤维化才意识到问题,但这时已经很难逆转。

一项发表于《中华肝脏病杂志》的调查显示,在某三甲医院接受肝穿刺活检的患者中,有12%明确诊断为保健品相关肝损伤,而这些人群中将近七成表示“每天都在吃,没停过”。

他们中多数是“为了保健”,并没有基础疾病,也未接受过医生指导,属于“自我保健型使用”。

很多保健品宣传中会列出大量“研究支持”数据,号称某成分在动物实验中显示出对肝细胞保护作用。

可这些研究的条件、剂量、持续时间与人类真实使用场景完全不同。

而且动物模型通常用的是提纯后的单一成分,并非市面上的复合制剂。

拿动物试验去推导人体长期服用效果,本身就不可靠。

人对健康的渴望本身没错,但方式如果错了,结果就是反向拉伤。

尤其是当“保健”成了日常常态,身体的排毒通道却没有休息的机会,一段时间后,器官功能边缘化将不可避免。

人每天能处理的化学负荷是有限的,而高浓度、长期、交叉使用的保健品,已经远远超出这个阈值。

还有一种更深层的问题,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理解“养生”的概念。

他们更倾向于“投喂型自救”,而不是基于生理节律做出调整。

真正的养生并不依赖摄入外部物质,而是把原本被干扰的身体节奏调回正常。

比如改善睡眠节律、控制糖脂摄入、维持基础活动量,这些效果远超任何一个号称“抗衰老”的产品。

很多人把“保健”当成另一种形式的饮食,以为每天吃点没事,其实是在制造一种低剂量、长期暴露的药物模型。

而药物的长期暴露,哪怕剂量低,只要代谢累积,就可能造成系统性伤害。

尤其是肝脏代谢酶表达存在个体差异,别人吃没事,不等于你吃也安全。

个体风险从不平均,每个人对毒性的反应都不一样。

那是不是所有保健品都该停?这个问题可以换个方式问:有没有一种机制可以筛查出适合长期服用保健品的人?医学上目前并不存在这种标准评估工具。

即使是药品,也需要定期复查肝肾功能、监测血药浓度等来评估使用安全性。

而绝大部分保健品用户,既没有这种意识,也没有医生跟进管理。

等身体出问题时,责任早已模糊。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梁旭荣.我国保健品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盐业,2018,(03):31-35.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4

标签:养生   佳品   肝脏   保健品   医生   成分   损伤   产品   身体   肾功能   提取物   毒性   药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