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部涨停!下跌85%的创新药龙头迎来拐点时刻

今天医药股王者归来,生物制品、化学制药两大板块分别以2%以上的涨幅领跑A股。

经过今年二季度的一轮大涨,很多创新药龙头已经来到了高位,君临就不方便多说了。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长春高新。

作为上一轮医药股行情的龙头,长春高新在2016-2021年间,从30元的位置起飞,最高去到515元,涨幅高达17倍。

不过自2021年起,长春高新的业绩增速开始逐步下行,股价也同步崩盘,到去年(2024),最大跌幅接近85%。

去年至今,长春高新的股价跟随着A股大市,慢慢走出低谷,但整体涨幅并不大。

即使加上今天的封涨停,最大涨幅也不过35%左右。

回望从高处跌落的漫长曲线,这依然是一个底部,依然是一个适合舒服上车的好位置。

那么,在今天这个时间点,难得涨停的长春高新,是有什么重大利好出现了吗?

君临认为,说大不大,或许是一系列细小利好的慢慢堆积,让它的基本面在发生积极变化。

我们一点一点细说。

首先,是行业大环境的改变。

必须承认,创新药板块已经从前两年的国内集采利空、国外贸易战封杀、资本市场集体抛弃中,完全走出来了。

今年不仅出口、对外专利授权的项目越来越多,国内政策上的呵护也是让人如沐春风。

比如这两天医药股的大涨,就是得益于7月1日,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颁布《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政策提出了5方面16条措施,包括对创新药的研发、准入、入院使用和多元支付等进行全链条支持。

行业基本面数据好转,政策友好,创新药板块的大涨也就有了宏观支撑,推动越来越多的资金进来右侧买入。

随着行业估值的上行,一批早期龙头的股价已经涨到了天上,自然会推动后来的资金去挖掘低估值的机会。

也就是说,资金面和情绪面已经到位了。

其次,看业绩、估值和分红。

2024年,公司营收134.7亿元,同比增长-7.55%,归属净利润25.83亿元,同比-43.01%。

2025年Q1,营收继续下滑,-5.66%,净利润持续衰退,-44.95%。

单纯看业绩,长春高新近期肯定是拿不出手的,不然也不至于整体股价依然趴在底部。

但分析业绩和股价的关系,就有点意思了。

可以看到,在股价大跌的21-23年,公司的营收和净利润实际上依然是维持着两位数复合增长的。

直到2024年,公司业绩才第一次出现负增长。

有趣的地方在于,在业绩两位数增长的21-23年,股价连年暴跌,到业绩腰斩的24年,公司股价反而不跌了。

整个2024年至今,长春高新的股价基本上是围绕着100元位置上下波动横盘。

为什么业绩增长的21-23年,长春高新的股价暴跌了呢?

这里面有两个因素:

一个是整体行业估值的下行,大环境不行,市场看空医药股。

另一个是自身因素,公司的主打产品生长激素,主要客户是儿童。

随着少子化趋势的加剧+新竞争对手的进入,资金开始强烈看空公司的未来业绩表现。

第二个因素才是公司股价跌幅大于全行业的主要原因。

那么,为什么业绩暴跌的2024年,公司股价反而跌不动了呢?

这里面同样有两个因素在支撑:

一个是A股大盘回暖,消费医药股行情到来,估值获得支撑。

另一个是自身的努力。

公司高管团队的求生欲非常强,过去一年动作频频。

动作一,积极回购。

单在2024年,公司就回购了三次,分别是24年1月回购1.2亿元,7-10月回购2.4亿元,11月回购3亿元。

最新的7月1日,长春高新再次发布公告,截至2025年6月30日,累计回购389万股,回购金额为4亿元。

动作二,分红慷慨。

公司业绩虽然下滑了,但盈利能力还是很强的,24年的毛利率依然维持着85.97%,净利率也高达32.79%。

依然是赚钱小能手,分红也相当慷慨。

24年4月,公司发布2023年度利润分配预案,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45元(含税)。

25年4月,披露的年度报告显示,公司2024年度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26元(含税)。

这个分红力度,在A股里绝对是鹤立鸡群的存在。

动作三,港股上市。

今年创新药大热,尤其是港股创新药板块,更称得上是“火热”。

眼见机不可失,长春高新7月1日晚公告,公司拟在境外发行股份(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公司董事会授权公司管理层启动本次H股上市的前期筹备工作。

你看,每一步都踏在了准确的节奏上。

去年A股不行的时候,高层鼓励回购和分红,长春高新无疑是其中的“三好学生”;

今年港股创新药火热,估值来到高位,长春高新又看准时机精准融资,务求卖个好价钱,备足粮草,准备下一步的业务扩张。

当然,能不能真的卖个好价钱,还得自身有好产品。

即使去年和今年一季度的业绩稀烂,只要未来有好的产品预期,也是能够受到市场欢迎的。

那么,长春高新有没有拿得出手的创新药研发品种呢?

恰好,就有。

过去几年,长春高新一直在加大研发力度,业绩增速虽然在放缓和下滑,但研发支出占比却不断创下新高。

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4.74、8.84、13.58、17.23、21.67亿元,对应营收占比分别为5.53%、8.23%、10.76%、11.83%、16.09%。

25年Q1,公司的研发营收占比达到了巅峰:17.13%。

这么多钱砸到哪些地方去了呢?

数据显示,长春高新截至目前已有24款重点产品进入临床阶段。

其中,重组人促卵泡激素注射液、黄体酮注射液(II)等获得《药品注册证书》;

长效生长激素新增用于性腺发育不全(特纳综合征)所致女孩的生长障碍、用于特发性身材矮小(ISS)两项适应症,伏欣奇拜单抗(粉剂、水剂)、重组人促卵泡激素-CTP融合蛋白注射液、鼻喷流感减毒活疫苗(液体制剂)等产品上市申请相继获得受理,已进入商业化拐点。

这里面,主要的机会有两个——

一个是传统主力品种生长激素,一方面在国内市场拓宽适应症,另一方面着手海外市场的开拓。

2024年公司已经在海外铺渠道,成功进入了阿尔及利亚等多个国家,实现海外销售收入0.99亿元,同比增长454%。

另一个重要机会,是在生长激素之外,开拓第二赛道。

长春高新7月2日晚发布公告,控股子公司金赛药业申报的注射用伏欣奇拜单抗已经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

伏欣奇拜单抗用于成年痛风性关节炎,是有望成为国内首款获批上市的全人源抗IL-1β单克隆抗体药物。

痛风性关节炎是我国最常见的炎症性关节炎之一,但传统药物由于疗效不佳,市场规模仅20-30亿元左右。

长春高新的伏欣奇拜单抗属于新一代技术路线产品,根据公布的临床试验数据,伏欣奇拜单抗6小时即可快速起效,72小时镇痛效果与激素相当,6个月内首次复发风险降低近90%,且安全性良好。

根据券商的预测,到2030年,随着新一代创新药的上市,凭借疗效优势吸引更多患者使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00亿元。

如果这一预测能够达成,单单凭借这个品种,就能在营收规模上再造一个长春高新。

这也是今天公司股价大涨的重要原因。

即使低于预期也不怕,毕竟长春高新手里还有很多存货。

比如用于治疗甲状腺眼病的GenSci098注射液、用于晚期实体瘤的化学药品1类新药GenSci122片、用于绝经期血管舒缩症适应症的化学药品1类新药GS1-144片等,均已获得美国FDA新药临床试验默示许可。

这些产品都是有可能打入美国市场,享受到眼下这波创新药出海红利机会的。

也就是说,公司一只手开拓生长激素的新适应症和海外市场,另一只手开拓关节炎、肿瘤等新赛道,前景还是很乐观的。

而眼下,创新药新品种获批上市,出海也在快速推进,业绩拐点在望,公司高管这么努力,是不是值得关注起来呢?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4

标签:财经   拐点   龙头   时刻   长春   股价   公司   业绩   生长激素   适应症   注射液   关节炎   涨幅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