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隐忍20年后,只用了9天时间,使铁矿巨头必和必拓向中国投降

历经二十余年的隐忍蓄力,中国仅用9天便在一场"隐形较量"中取得突破。全球大宗商品领域近期暗流涌动,一场静默的变革悄然重塑市场格局。这场无硝烟的博弈直指延续二十年的美元-矿业巨头铁矿石定价体系。

9月下旬,面对必和必拓集团开出的天价报价及隐含的供应限制威胁,中国要求澳铁矿石巨头必和必拓以人民币结算出售给中国的铁矿石,必和必拓未同意,中国便禁止国内钢厂接收任何美元计价的必和必拓铁矿石,包括在途货物。

短短九天后,必和必拓在中国施加的强大压力下被迫向投降,同意从第四季度起,对部分铁矿石采取人民币结算,并约定在2026年评估是否全面转向人民币长期定价机制。

据俄罗斯通讯社消息,历经多轮谈判协商,中国矿产资源集团与必和必拓达成合作协议。按照协议,从今年第四季度起,其对华铁矿石现货交易的30%将采用人民币结算。

短短九天时光,表面上看不过是白驹过隙般短暂,然而其背后蕴含的意义却极为深厚。它不仅是中国二十多年来默默隐忍、精心布局后的一次集中性成果展现,更是全球资源与权力结构在悄然间发生转移的一个标志性重要时刻。

01.中国市场话语权获历史性突破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进口量约占全球贸易量的70%。若依照特朗普“买家为王”的观点,在铁矿石贸易领域,中国无疑应是极具话语权的“超级买家”。然而实际情况是,中国长期缺乏铁矿石定价话语权,一直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其中,对中国“割肉”最狠的当属“普氏指数”。

该指数由普氏分析师询问企业交易信息后建模算出,获世界三大矿业巨头认可。不过,普氏指数不合理,它不按正常供需和平衡利润率计价,而是依矿商和钢厂报价,矿商报高价可抬高指数、压榨下游,致上下游利润失衡,上游40美元成本的矿石能卖到100美元,利润率高达150%。而下游呢?2024年重点钢企平均销售利润率仅0.71%!

2024年,澳大利亚卖近10亿吨铁矿石,利润200亿美元;中国生产约10亿吨钢铁,消耗约16亿吨铁矿石,利润仅30多亿美元,利润率跌破1%,差距巨大且不合理。更不合理的是,中国作为全球最大买家与澳矿企谈判降价,却遭傲慢对待,中矿与必和必拓的谈判就在此背景下开始。

2003年中国入世后,钢铁消费爆发式增长,粗钢产量五年近乎翻番,拉动铁矿石需求,2003 - 2008年铁矿石离岸价涨幅达3.5倍,价格谈判机制让中国钢铁企业被动,利润空间受挤压。根据行业相关统计与测算,在2003年至2008年这短短五年间,中国因进口高价铁矿石而额外支出了高达约7000亿元人民币。

2009年,本是中国在铁矿石贸易中扭转不利态势的关键一年。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首度带领全国钢企参与铁矿石价格集体协商,期望铁矿石价格大跌。但谈判时,力拓驻中国高层胡士泰等人贿赂拉拢谭以新等中国钢铁业要员,窃取了中方谈判底线价格、成本构成等核心机密。

随着这些机密信息的泄露,铁矿石供应商在谈判中占据了明显的优势地位,导致中方在集体谈判中未能达到预期目标。案发之后,法律对涉案人员进行了严惩,胡士泰被判处十年有期徒刑,而谭以新则被判三年半有期徒刑。

此次泄密致当年铁矿石价格谈判失败,对中方联合谈判机制造成毁灭性打击。虽涉案内鬼被揪出并受制裁,但中国钢铁业在铁矿石谈判中的根本困境未改。目前,全球铁矿石市场由三大矿业巨头主导,控制超80%海运供应,而中国进口依存度达86%,年进口超12亿吨,占全球七成以上,致使中国谈判中始终被动,难改纯卖方市场格局。

直到2022年,国家成立新央企——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其任务与中国稀土集团类似,后者将稀土出口与定价权收归国家,增强对外谈判筹码;前者则整合国内钢铁企业采购需求,形成统一谈判主体,同样提升谈判筹码。

那么中矿成立三年为何现在才出手?只因西芒杜铁矿即将投产。

几内亚西芒杜铁矿是全球最后一座待开发的巨型高品位铁矿,90年代被力拓勘探发现,因当时中国未入世且澳铁矿可满足需求,力拓未开发。2008年,几内亚政府将矿区北段1、2地块没收转卖给淡水河谷,力拓保留南区3、4地块。2014年,1、2地块曝出贪腐丑闻,淡水河谷退出,中铝入股力拓后通知国内,国内高层认为这是抢矿良机,安排国资介入。

最终,“赢联盟”接手1、2号区块,南区3、4地块由中铝、几内亚政府和力拓合资的Simfer公司联合开发,中资拿下大部分权益。

西芒杜铁矿长超100公里,储量47亿吨,铁品位高达65.5%,部分达66% - 67%,且矿石只能卖给中国。

首先西芒杜铁矿深居内陆,距海岸线600公里,开发需建重载铁路和港口设施;

其次传统铁矿石供应链是矿山破碎后港口装船,海运至目的港再送钢厂。但西芒杜建全套破碎工厂成本高、周期长。为此,中国优化其供应链:矿山仅粗破碎至粒度125mm以下后装船海运至中国港口,港口再中细碎、筛分混配,最后送钢厂。

现在知道中国9月底为何暂停从必和必拓进口铁矿石了吧?“备选方案”要登场了!

中国能让必和必拓让步,主要有两方面因素:

一是中国基建放缓、海外资源多元化,短期内无需依赖其铁矿石供应,且城市化深入、房地产调整使钢铁需求下滑,铁矿石需求节奏可调;

二是人民币国际信誉和购买力高,若人民币无足够国际认可度和价值,必和必拓未必接受其为交易货币,全球不乏货币价值低、国际认可度不高的例子。

于是,2025年,西芒杜铁矿即将步入投产阶段,中矿集团强势整合采购力量,与此同时,人民币结算机制也已成功落地。至此,中国在资源博弈的棋局中,终于摆脱“被动接盘”的困局,华丽转身为“主动设局”的弈者,这场绵延二十余年的资源博弈,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转折点。

02.人民币国际化获实质进展

有人觉得,澳大利亚企业一旦获取人民币,便会立刻将其兑换成美元,如此一来,改变结算方式也就没什么实际意义了。

然而,这种观点并未意识到此举背后所蕴含的战略价值。每一笔人民币结算,都如同在金融系统中进行一场意义非凡的“展示”。就像必和必拓在中国银行开设账户,并借助CIPS系统完成结算,这无疑是在SWIFT系统之外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金融大动脉”。

当企业持有人民币后,便会产生投资中国资本市场以及购买中国商品的意愿。这一过程,是人民币从单纯的结算货币升级为投资货币,进而迈向储备货币的关键步骤,更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此次博弈的价值,绝非仅仅局限于铁矿石领域。它有力地证明:当一个国家作为全球最大的采购方时,若能有效整合国内需求、构建起可靠的替代供应渠道、夯实金融根基,并且具备承受短期困境的战略定力,那么它便拥有重新制定规则的强大实力

中国没有选择“掀翻桌子”这种激进且具破坏性的做法,而是巧妙地换了一张更为公平合理的新桌子。这张新桌子以真实的交易为基石,采用多元货币进行结算,致力于实现供需的动态平衡。

铁矿石不过是个开端,在原油、铜等众多关键资源领域,类似的战略布局正悄然铺开,这场变革正深刻重塑着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权力格局。历史的转折契机,往往就潜藏在看似平凡的日子里,悄然降临。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0

标签:财经   中国   铁矿   天时   巨头   年后   铁矿石   人民币   几内亚   全球   美元   货币   地块   需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