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会玉:范仲淹心忧天下,人间楷模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范文正公。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一岁时父病逝,母改嫁。随之改名朱说。12岁知身世,断然离家去应天府求学,留下了断齑划粥的传说。16岁立下志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26岁考中进士,要求恢复范仲淹之名,并接来母亲奉养。他在朝堂上保持宁鸣而死,不默而生。32岁调任泰州建议修筑海堤,45岁调任苏州知州,组织民众疏通河渠,兴修水利。51岁负责指挥西北战事。镇守西北期间,改革军制,修筑城寨,抵御西夏入侵,时人赞:“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在此时留诗一首《渔家傲·秋思》,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见长。

54岁召回京城, 56岁进行庆历新政变法,新政失败后被贬职邓州。而《岳阳楼记》应时而生,文中金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遂成为中国文人的精神标杆。 63岁赴任途中于徐州病逝。

纵观范仲淹的一生:他心忧天下,唯独没有自我;他心怀天下,唯独没有小我;他心安天下,唯独没有私我。

为天下立心 • 一颗圣心

范仲淹为官以后始终保持节俭,却用俸禄设立“义庄”,购置千亩良田,资助范氏宗族及乡里贫困的子弟读书、婚嫁、丧葬,甚至为流亡的读书人提供食宿,践行“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博爱。这就是一颗博爱济众的仁者之心,是一颗兼济天下的圣人之心。有了这颗心,他在为官生涯之中才有了立身之本。有了这颗心,他才真正以生民为民,为生民立命。

为生民立命 • 一颗仁心

1034年范仲淹调任苏州知州,当时江浙闹饥荒,杭州的灾情尤其严重。范仲淹一面散发米粮赈灾,一面鼓励民众屯粮,一面鼓励百姓举行龙舟比赛,又召集寺院住持,大兴土木扩建寺院。范仲淹的目的是以工代赈。赛龙舟借用节庆带动消费,不用问中央要钱,地方上就可以盘活起来。他用这样一颗仁心,时时为朝廷着想,同时又为生民立命。他用这样的办法成功地帮老百姓度过了饥荒。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好为佛事。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为往圣继绝学 • 一颗贤心

范仲淹在苏州任知州时买了一块地,准备安家。一风水先生告诉他这是一块宝地,谁能得到,这一家必能世代出公卿。范仲淹听后奏请立郡学,“先是公得南园之地,即卜筑而将居焉。阴阳家谓当踵生公卿。公曰吾家有其贵,孰若天下之士咸教育于此,贵将无己焉?”随即地建学。而此地历经千年,成为东南学宫之首,也是当今苏州中学的前身。就是这样一位无我无己的范文正公,用他的贤心成就了千年的教育传奇,他在为往圣继绝学。

为天下开太平 • 一颗安心

1043年范仲淹54岁,距他去世还有9年。在知己欧阳修的大力支持下,他开始主持庆历新政。他试图整顿吏治、改革科举,可由于改革触及权贵的核心利益,且最高统治者宋仁宗态度动摇,措施又有些激进,一年后便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他为天下开太平的理想依然在灼烧。在新政失败后,他被贬邓州。而他的千古名作《岳阳楼记》则完全表明了他的为人做事的人生态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然则何时而乐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回顾他的一生,他自少年时就一直践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信念。他永远不会在乎自己是身在高位,还是身处贬谪,他永远在为家国奔波。这两句话可以说是他自己对其一生的概括与总结,也是他一生为天下开太平的注脚。

他的一生是践行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一生;

他的一生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一生;

他的一生是为天下开太平的一生。

元好问在《遗山先生文集范文正公真赞》中评价他说“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在朝廷则又是孔子之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之间,盖不一二见”。

他谥号文正公。司马光评价说:“‘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

因此:

他是人生标杆;

他是人世榜样;

他是人间楷模。

作者简介:张会玉,现供职于教育系统。以淡然真实之笔抒写真实有情之生活;以随意洒脱之心度过绚烂丰富之人生。

声明:此文转载自网络,旨在展现南阳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文化魅力。谨此向作者致敬!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5

标签:历史   楷模   人间   天下   张会玉   立命   生民   太平   先天下之忧而忧   苏州   知州   后天下之乐而乐   邓州   仁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